道玄篇-元-王玠

道玄篇

經名:道玄篇。元王道淵撰。一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太玄部。

道玄篇

大道章第一

道包天地,故能生天地。天地包萬物,故能育萬物。萬物芸芸,莫不有道。道虛無體,故生物以立道之體。形者道之室,神者道之機。萬物各有太極,動靜與道而不離。

玄極章第二
無極曰道,太極曰身。身中有身,故曰天心。天心位安以中正,神機主宰而虛靈。靈應常清,萬化歸真。靈隨物昧,萬化自背。豈道遠於人,而人自遠於道也。

賦命章第三
人之生也,莫不有命。命之賦也,莫不有性。性即神也,命即氣也。主宰一身,神也;榮衛一身,氣也。神不失於守,氣不失於調。神氣混一,道沖而不凋。可以長生久視,超出於塵囂。

明理章第四
道不自立,故生物以立之。道不虛行,故生人以行之。是故人能明天地之常,知陰陽之房,達造化之方,可以握萬物之綱。造斯理者,其惟聖人乎。

妙用章第五
天地為陰陽之形具,陰陽為天地之化機。陽奇陰偶,陰質陽資,一昇一降,二者不離。故萬物有配合,各從其類推。是故男動女靜,則天地之情可察矣。

人物章第六
人得氣全,物得氣偏。靈一其性命,各禀於天。其於人也,性有善有惡;其於物也,性亦有善有惡。何也?此氣質之異也,非性之本然。是萬物自私於道,非道私於萬物焉。

寓形章第七

天下未有無理之物,天下未有無道之鄉。有物之形,即有物之性;有物之性,即有物之情;有物之情,即有物之道。道之寓物,假形游世以張化也。是以無物不可化,無物不可親。雖龍虎之有變,我忘機而自馴。

龍虎章第八
龍所以吟,虎所以嘯。龍得陽之道,虎得陰之兆。陽龍陰虎,各有其妙。故龍吟而雲從,虎嘯而風生。風雲變化,雷霆鼓轟。蠢然冥合一息,非大化之有情。是以聖人作,而神化莫測,萬物翕然而觀焉。

正位章第九
天覆於上,地載於下,萬物生其中。聖人正位,以安天下。居其大者任其大,居其小者任其小。民吾同胞,而皆孩之。故我忘而民忘,我樂而民樂,我無事而民無事。是以堯之為君也,治天下五十年,而不知治,以此。

謙德章第十
聖人在上位,不自大,不自貴,不自明,不自矜,此所以虛己待人也。是故不自大,以從天下之眾也。不自貴,計以禮天下之賢也。不自明,以盡天下之見也。不自矜,以賞天下之功也。此所以謙德於己,而後發用施諸人。而天下之人,無不尊之矣。

君臣章第十一
君無臣不舉,臣無君不主。君臣同心,天下莫能取。君視民如子,民視君若母。子母相親,天下莫能語。我之於道,生之若母,保之若子;子母相守,長生不死。吾非欲異於人,而欲者莫能去。

道德章第十二
道者善之長,德者善之基。上善不善,其道自善。上德不德,其道自德。德之所得,何物可得?乃得之於心,明之於理,以盡天下之性。性虛好生,故物物同於道德也矣。

寄禪章第十三
以天下與人易,為天下得人難,古之至言也。是以聖人不以一身貴天下,以天下貴天下。得其人而與之,則天下之民安矣。非其人而與之,則天下之民蕩矣。可不慎哉!此所以堯傳於舜,而不傳子。舜聖也,子不肖也。舜傳於禹,而不傳子。禹聖也,子不肖也。禹先傳於益,而後傳於子。故天下謳歌者,不之益,而之啟,故天與子啟也,而傳於子啟也。以後父子相傳,顧其可以寄天下,而後可以禪天下。

保守章第十四
畏天命,可以保身也。畏聖人之言,可以守法也。保身則可久,守法則可大。可久則家國無危,可大則子孫無殆。無危無殆,可以全身遠害。

虛明章第十五
鏡虛而明,自然見人之妍醜。心虛而明,自然知人之善惡。虛所以攝形,明所以辨色。形與色乃幻也,非真體也。故太上貴虛。

全形章第十六
民之有生,奈何不畏其死。履道於峻,自迷其性。何以郊馬無其韁,馳騁無其鄉,往而不知其返。常輕躁而縱之狂貪,厚其生,自取其亡,吾見其人多矣。是以君子常畏天之命,守其位,嚴於敬,全其氣,養其性。故天下萬物,與我無不神符。

禮樂章第十七

人於日用也,禮樂不可無也。有禮則心致於敬,有樂則身致於和。心致於敬,則百事齊之。身致於和,則百神安之。神安之,則氣滿於沖虛。

神氣章第十八
善養神者,回光晝夕。善攝氣者,冥情一息。神居氣中,氣居神室。神氣合真,而登太清。

圓明章第十九
專於內者忘於外,專於外者忘於內。非道也哉!何以一性圓明,本非內外,其存體也無形,其應用也無跡。是故君子之道,轉丸而已矣。

不足章第二十
善者不足,不善者亦不足。善者不足,惟以學不足。不善者不足,惟以貪不足。思學不足,必至於明。思貪不足,必至於昧。明則可以入聖,昧則終於為愚。明與昧幾於毫髮,可不慎歟!

絕學章第二十一

學眾人之學,擇善者以學之。窮萬物之理,不明者以明之。絕衆學則無憂,窮眾理則有本。無憂可以盡天下之性,有本可以達天下之道。性與天道,合乎自然。

中庸章第二十二
行中庸之道者,惟聖人能之,賢人猶不可及也。況愚人乎?何以聖人圓之,賢人方之。圓之者則轉而不執,方之者則執而不轉。是以聖人云:賢者過之,愚者不及也。

威儀章第二十三
聖人之心,深不可測,大而化之,無極可極。凛然其容,赫昭乎其文。德運三五,以虛其中,正四時為天下則。為天下則,萬物乃格。

運化章第二十四
道大沖漠,運乎橐籥。道之為物,溟溟焉,涬涬焉。視之不見其邊,鑽之不見其穿,大則包地包天,小則無物不然。吾亦即非有,我無名之先。

通玄章第二十五

舌之能語,孰為言之主。手之能拳,孰為握之先。達斯理者,可以通玄。

道要章第二十六
道之要,隱乎竅。精全則生氣,氣全則生神,神全則通妙。此三者不可一失,失之一則二者亦失,何道之有。

得失章第二十七
勿謂一得而喜,勿謂一失而悲。得而不知止,所得必失之矣。失而知所守,所失必得之矣。是以得者失之,失者得之。明得失之要者,惟達道者可知。

寧心章第二十八
草木之生也,因地以立根本。人物之生也,因心以立性命。地肥則枝葉茂榮,心虛則道德浹洽。奈何民不知本,以心盜之於物,反被物盜之於心;以情役之於形,反被形盜之於情。是以彼失我得,我失彼得。故有道者不取。

忘機章第二十九

人之忘機,烏之不疑。人機一動,烏之遠飛。夫何故?形可欺而神不可欺。我神微動,彼神即知。此天理昭然而不可掩者。是以聖人與萬物同塵,常忘機於無心。

真空章第三十
道本非相,執之者著相。道本非空,執之者著空。著相著空,不識道之宗。是故無相之相,即是真相;不空之空,即是真空。真相真空,萬物混同。即此用而離此用,其應化也無窮。

有無章第三十一
有而不有曰上,無而為有曰下。是以君子博學而廣知,有而不為有。小人淺學而近知,無而以為有。是故我不敢為天下先,老子之謂也。若聖與仁,則吾豈敢,孔子之謂也。有若無,實若虛,則顏子之謂也。故謙德者為上,薄德者為下。

重道章第三十二
重於人者人重之,輕於人者人輕之。物物猶不可輕,況於人乎。是以聖人保民如赤子,禮賢而貴德。故不敢以身輕天下,而天下之人安-敢不重之也。

治道章第三十三

天下怡道有五焉:以仁布天下則民安,以義制天下則民服,以禮教天下則民敬,以智察天下則民守,以信親天下則民立。此五者,同出而名異。是以聖人體道若虛,用道有餘。

觀道章第三十四
觀道如觀梅。海所以處於卑下,故能容百川之流。其聚彼也深,其揚波也大,龍魚鰕鱉皆得樂其志。是以聖人之心亦猶海也,故能容萬國之垢。其存心也,愈虛而愈深;其用事也,愈出而愈有。王侯士庶,皆得樂其所。此所以道在天下,故下者為上。

虛無章第三十五
虛無生有相,有相而復載虛無。虛無者,心也,神也。有相者,形也,氣也。其心虛,其神舒,其形氣也有餘。其心昧,其神背,其形氣也自敗。是以聖人常心虛,而善養神氣者也。

常心章第三十六

有常心者,則有常道。無常心者,則無常道。常心不殆,常道不改;常心不在,常道不泰。故君子常處心於清靜,而自內察也。

忠孝章第三十七

善忠者必善於孝,善孝者必善於忠。入則移忠孝於親,為子之道盡矣。出則移忠孝於君,為臣之道盡矣。是故君與親,一而已;忠與孝,亦一而已。其善忠善孝者,天之道也。

正性章第三十八

孔子渴不飲盜泉之水,曾子回車於背母之鄉。古人聞名不正,猶自避之,況所行之道乎。

執中章第三十九

聖人之道,執中而已矣。居天下之任,行天下之道,無高下,皆平等處之。益者損之,損者益之。益道於下,則低者上昇之。損道於上,則高者下兼之。此所以損有餘益不足,故上下和平,天下萬事無不中矣。

體用章第四十

體道以誠,道自安之。用道以時,道自利之。故安於內者,神無不和。利於外者,神無不化。以靜觀道,道未嘗靜也。以動觀道,道未嘗動也。動靜合道唯誠而已矣。

神虛章第四十一
人之神,天地之虛靈也。神之為物,不可思,不可識,不可言,不可覓。何以思則不神,識則不誠,言則不純,覓則不真。故藏小身,納乾坤;見大身,徧微塵;入水不溺,入火不焚;貫金透石,出幽達冥。明斯理者,可以策鬼神。

通達章第四十二
心不可執,事不可膠。心執則性不達,事膠則理不通。虛心合天,性自達矣。行道合義,理自通矣。是以聖人隱心於周象,故任事不膠。

吉效章第四十三
吉人素己以事天,凶人穢行以謀食。事天之道,惟能儉嗇。謀食之道,惟求厚得。是以儉嗇者必厚德,天道常祐吉人;厚得者必厚失,鬼道常迷凶人。故食之化,亂性之首也。

知止章第四十四

魚游深江,獸依高岡。物物知其所止,何人心自失,而不知其鄉?是故
心為身之王。得之者昌,失之者亡。

務本章第四十五
道之動,一分二用。故造化相資,善惡相依,生死相隨,強弱相欺,恩害相倚。有不識其本而逐末者,此人之迷。是以善任道者,存其體,順其用,攝動復靜,返情歸性。性虛合真,泰然而樂天之命。

自然章第四十六
蜘蛛結繙,蜣蜋轉丸,不待學師而能巧,此天性之自然也。是以聖人亦體道自然,常教民守素朴,鑿井而飲,耕田而食,不使其知,不使其識。彼此往來而不相傷,民至老死而無訟,樂雍熙之和。雖有政令,何所行之哉。

感應章第四十七

神出鬼藏,道德之著矣。龍化虎變,氣運之通矣。聖人順天時而作,人心之感矣。是故神明之變,鬼魅不可測。龍虎之變,蟲獸不可測。聖人之變,眾人不可測。若神可測,不神。龍虎可測,蟲獸同之羣。聖人可測,不為天下尊。是以居其大者,常肅其威,常正其神。以道化天下,天下歸乎身。

自恃章第四十八
恃富貴者必自驕,恃功名者必自躁,恃文學者必自輕,恃寵愛者必自辱。有此四恃者,人之病也。是故驕則不久,躁則不長,輕則不彰,辱則不祥。是以君子處富貴不自大,成功名不自居,廣文學不自有,得寵愛不自顯。防微杜漸,居安慮危,動靜合道,恬澹自然。

得泰章第四十九
天道失泰,日月晦明。地道失泰,山石摧傾。人道失泰,精氣飄零。四時失泰,萬物不亨。何以天得泰而廣清,日月自明也。地得泰而廣寧,山石自貞也。人得泰而通靈,精氣自凝也。四時得泰而運行,萬物自亨也。是故順此道者,隨陰陽之化。返此道者,可以步虛空。

造化章第五十

天有晝夜,一氣之往來。人有生死,一氣之聚散。晝夜生死,同一氣之造化。是以有晝必夜,有生必死,有往必來,有聚必散,此理必然者也。惟神之在天地,朗耀虛空,不生不死,不聚不散。是以不言而知,不行而至,不思而得,不動而成。了悟此者,可以超死生,出天地。

假言章第五十一
聖人假言以顯道,言言無方。賢人執言以論道,言言有象。是故無方之言,意在畫先。有象之言,意在畫後。若賢人能離形棄智,存神抱中,居有象而不執,亦聖人也。

無爭章第五十二
道無爭,爭者非道。道無執,執者非道。故好爭者,而有差別之智;好執者,而有彼此之分。生是見者,棄於道,失於德者。是以聖人被短褐而韜光懷玉,處眾人之中,無爭無執,保合太和之氣,四時與天地同符。

道化章第五十三

道化氣,氣化血,血化形,形化物,物化物。其化不可一也,其神一也。氣化濁,其神惡。氣化清,其神明。無情變之有情,有情變之無情,同一氣之分化,萬物異形而同神。觀乎大化之始,無形無名。

公心章第五十四
為人臣以道輔人主者,當潔己以奉公。上不閉恩,則君之德下流矣。下不閉言,則民之情上達矣。上下相通,則家國之道常泰矣。苟有得寵於上,竊弄權柄而為威福者,必自取禍矣。豈虛言哉!

正人章第五十五
正人君子,坦然其心。用之則陳道朝廷,不用則隱拙山林。居富貴不驕,處貧賤不諂。進退合度,動靜合宜,常順天命而心不欺,可以為正人君子矣。

道玄篇竟

还真集-元-王玠

還真集

經名:還真集。元王玠(字道淵)撰。三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太玄部。

還真集序

仙道自古尚矣,由黃帝問道廣成子,世稱黃老,蓋廣成即老子也。仙之說始焉,若唐之籛鏗,夏之嘯父,商之宛丘,周之王喬,三代則固有之。而周穆建草樓以延士,其說始著。迨秦皇漢武,惑方士藥石之術,雖王次仲、東方朔之徒而不知師,而其邪說滋蔓淆襍,卒以隕身。則世之鴻生碩士,並起而訾斥之,亦宜矣。若漢魏伯陽,倣易撰參《同契》,本《古文龍虎經》而充越之,以是丹道倡明,不溺於金石草木、雲霞補導之術,一明乎身心神炁自然之理,假卦爻晷刻以則之,靡不合乎奇耦象數也。厥後由鍾離雲房授唐呂嵓,則祖述其說,而歌辭論辯庶得乎指歸之正,代亦不乏其人焉。若宋之張紫陽、石杳林、陳泥丸、白紫清、李玉溪、李清菴,皆一時傑出。凡其辭旨,亦不下伯陽,而互有深造默會者焉。夫相去千百歲之間,何言之若合符節者,不期然而然哉。此無他,千百世之理同也,心同也。其所以淆異者,必邪妄詭誕之說,非取誇於時,必鼓惑於後。其能果合於身心神氣自然之道乎。此古之人必得人而授,而道不虛行也。抑亦非師之祕玄蘊奧,不妄啟示。而學之者無累功積行之實,徒飾虛文偽譽,馳聲揚耀者無異,尚何足語道哉,其能見諸言哉。
南昌脩江混然子,以故姓博學,嘗遇異人得祕授,猶勤於論著。予讀其言久矣,間會於客邸,匆遽未遑盡究。今春,吾徒袁文逸自吳還,持其所述《還真集》,請言。予味之再,信達乎金液還丹之旨。其顯微敷暢,可以明體會用矣。使由是而修之,雖上(辶十朔)紫陽、清菴,亦未知孰後先也。矧予嘗憫夫世之膚陋狂僻之習,駁潰滋久,有莫得而盡絕者。猶喜其言,足以振發末季之弊也。庶或志士貞人,有碔砍美玉之辯焉,則遊神胚輝馮翼之初,煉氣混芒溟涬之表,為不難矣。是所以盡乎原始返終,窮神知化也歟。尚容招黃鶴浚空而下,相與共論乎湘濱岳渚之間,未晚也。是書于編首以俟。
洪武壬申夏五月,嗣天師張宇初序。

還真集卷上

混然子撰

金丹妙旨

三點如星理最深,鈎懸偃月定浮沉。

若人悟此玄中竅,大地山河盡作金。

玄中道妙量無邊,三教單傳一箇玄。

悟得裹頭真造化,烏飛兔走不離天。

玄關一竅正當中,非後非前獨倚空。

默默回光居此處,自然神氣混玄同。

白玉連環兩箇圈,乾旋坤轉本同元。

中間一點真消息,不遇師傳莫妄言。

一竅包藏造化功,三般大藥內團融。

巽風吹起爐中火,鍊出神丹滿鼎紅。

養就嬰兒十月胎,功夫至此脫塵埃。

神通變化隨方現,一道圓光透頂來。

無生無滅證金仙,一點光明照大千。

粉碎虛空全體露,依然父母未生前。

口訣

夫學道之一,先要明身中爐鼎的確,次要識藥物真全,三要曉火候進退法則。如此一一分明,方許下手修鍊。祖師云:既知下手處,便從下手處做將去。或曰:如何是做將去?吁,斯言是工夫也。工夫之理於二六時中,不可間斷,當心虛無慾之時,內觀以養其性。若遇冬至癸生之時,便當閉關以復其命。內則斡天罡而不動,外則運斗柄以推遷。一氣週流,三元歸體,真火煅鍊,結成金胎空炁,謂之符火還丹。久久行之,漸凝漸結,太虛同體,與道合真矣。

金丹直指
玄關一竅,在人身中。腎上心下,肝西肺東。不偏不倚,獨立虛空。非內非外,元始之宗。無欲養性,有欲施功。搧開爐韛,鼓動巽風。雷轟海底,驚起港龍。火炎坎位,昇上離宮。黃婆引婦,嫁與金公。三家相見,情意和同。丹凝九轉,滿鼎霞紅。勤採勤鍊,漸凝漸豐。綿綿固守,野戰防凶。靈胎養就,陽純氣沖。立功立行,名達上穹。脫胎神化,道妙無窮。

人身三寶

先天三寶為三體  自然之道

元精   元氣   元神

後天三寶為三用  有為之道

交感精   呼吸氣   思慮神

夫人身有三寶者,皆從天地中來,居先天而生,妙體混成,在後天而化,因質感合。非先天不能生後天,非後天不能成先天。此二者之理,一體而分化,不可失後損先也。是故以元精鍊交感精,以元氣鍊呼吸氣,以元神鍊思慮神,三物混成,與道合真。自然元精固而交感之精不漏,元氣住而呼吸之氣不出,元神全而思慮之神不起。修仙之法無他,全此三者而已矣。祖師所謂:精全不思慾,氣全不思食,神全不思睡。又曰:三真三全,必定飛仙;三全三真,必定飛昇。斯言盡矣,學者味之。

人身三關

捉將坎位中心實

點化離宮腹裹陰

夫人身三關者,乃精、氣、神也。精居坎,氣居離,神居心。初關鍊精化氣,抽坎中之陽也。中關鍊氣化神,補離中之陰而成乾也。上關鍊神還虛,乾元運化復歸坤位,而結丹也。丹結之後,神氣朗清,與太虛同體,內外貞白、自然與道合真矣。是以靜則以養其性,動則以復其命。性命雙修,形神俱妙。此符火還丹之妙訣也。故述頌以證諸:
身中若遇癸生時,取坎中陽去補離。
北斗南辰顛倒轉,一時一刻立丹基。

半升鐺

擎天拄地半升鐺,龍虎擒來一處烹。

武鍊十回文火鍊,丹成九轉步蓬瀛。

半升鐺者,乃土釜之異名也。在人身天地之正中,戊己之宮,神氣之穴,得此者陰陽可以交,性命可以活。呂純陽祖師所謂: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鐺內煮山川。是也。學者不可勉強猜度,須從明師口授,而後可知。古云: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五行變化圖

五行者,三才之五靈也。五行變化,其形不可一也,其道一也。是故在天為五星、為五帝,在地為五嶽、為五神,在人為五臟、為五常。歸之一身,五行同焉。散文萬體,五行亦同焉。是以修真之要,運此五氣而已矣。若得全此五氣而不散,混合于太虛之中,結成空炁金胎,謂之靈丹也。苟有昧靈而逐物者,反為五賊也。或曰:何謂五賊?五賊者,眼、耳、鼻、舌、意。若非大根器之人,未常不被此五者而迷其性也。《陰符經》所謂:天有五賊,見之者昌。佛亦曰: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是也。成道之功,所用三花聚頂,五氣朝元,則變化自然出五行矣。

大道心易圖
天向一中分造化

人從心上起經綸

夫心易者,大道之源也。大道生化,無出於河圖五十五之數,故聖人則之。老子所謂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無名之始,是三五合真也。有名之母,是三五分真也。是故形而上者曰天,形而下者曰地,配兩形而中生者曰人。人與天地配曰三才。三才合道,萬物同一氣而生焉。唯人得天地全秀而生,天付之神,地付之精,中和付之氣,三者備體於一身,渾淪太極者也。周子所謂: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是也。陽動之極而復靜,陰抱腸也。陰靜之極而復動,陽攝陰也。陰陽互索而生五氣,五氣分化而生八卦,八卦循環而成四時,四時運化不已而生萬物。萬物芸芸,各歸其根。此大道之常易也。以丹道言之,不過運乎心易,顛倒陰陽,返還神炁而已矣。是故以乾坤為易之門戶,以坎離為日月往來之機,以震兌為春秋卯酉二分。當作丹之時,內則含三五,包固不動;外則以東三之木生南二之火,以西四之金生北一之水。四象各歸其五,然後用虛中戊己一五真土分化,而攝提戊土歸坎位,逼木生火而燻蒸,迫金生水而滚沸。於斯時也,撥動上頭關捩,徐徐抽出坎中之陽,去補離宮之陰,成乾之體,用己土從離位退符,斂五氣回週天三十之數,直至坤宮而止,結成還丹,戊己復位,醉飲刀圭,一性湛然,四炁清朗,仍虛五與十矣。《太極圖》云: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即此理也。張紫陽《悟真篇》曰:三五一都三箇字,古今明者實然稀。東三南二同成五,北一西方四共之。戊己還從生數五,三家相見結嬰兒。嬰兒是一含真炁,十月胎圓入聖基。斯言盡矣,學者味之。

屯暮蒙圖

夫屯蒙二卦者,聖人假象以明進火退符之謂也。陽從下升乃曰屯,陰從上退乃曰蒙。是屯下震而上坎,震之初九用庚子爻,坎之六四用戊申,爻也。蒙下坎而上艮,坎之初六用戊寅爻,艮之六四用丙戍爻也。其子申寅戍即元亨利貞也。一卦顛倒,即成兩卦,互體互用,動靜相因。六十卦中,卦卦一般。一卦有六爻,兩卦計十二爻,以一年言之而有十二月,以一日言之而有十二時之數,陽進為六,陰退為六。丹家寓言朝屯暮蒙之說,本意不過指此以論吾身火候之分明,啟閉呼吸消息之妙。魏伯陽作《參同契》所謂:屯以子申,蒙用寅戌,六十卦用各自有日,聊陳兩象,未能究悉。《悟真篇》亦曰:南北宗源翻卦象,晨昏火候合天樞。斯言明矣。學者不可以紙上之言,便為了達,須求明師指點,然後知吾身中之卦象也。卦象之說,亦是比喻,是以聖人不得已,假象以誘後之學者爾。一言决破,則天地之道與我無不神符哉。

週天火候圖 十一
三十輻

共一轂

夫週天火候者,乃乾坤闔闢、陰陽運化之機也。大則天地,小則一身,皆有生成火候之數。《易》云:一闔一闢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是以人之一身,呼則接天根,吸則接地根。一呼一吸,自合天地造化。此呼吸非口鼻之呼吸,乃內運一息之呼吸。是以前代祖師立言設象,誘引後之來者。至如《龍虎經》、《叅同契》、《火記》六百篇,無非發明火候,實欲世人行此道也。故將一年簇在一月,將一月簇在一日,將一日簇在一時,將一時簇在一息。一息之工夫,進陽火,退陰符,奪三千六百之正氣,回七十二候之要津,產一粒黍米之珠,落于黃庭之中,空洞混合,梵炁凝真,結成聖胎,謂之符火還丹也。張紫陽所謂:不刻時中分子午,無爻卦內定乾坤。了真子曰:大藥三般精氣神,天然子母互相親。回風混合歸真體,煅煉工夫日日新。邵子亦曰:乾遇巽時觀月窟,地逢雷處躡天根。天根月窟閑來往,三十六宮都是春。此皆發明火候之理也。修真之士,縱然有三真不漏不行火候之功,尤屬於陰,終久只出陰神,不能出陽神也。呂純陽故有窖頭坯之說。且窖頭坯不經火煅,終為泥土,豈能堅固哉。人之有身,亦如窖頭坯也。若不行火候工夫,煅煉藥物,終不得形神俱妙,與道合真也。是以聖人傳藥不傳火,從來火候少人知。此祖師不傳之秘,非不傳也,唯在得人而傳也,豈易言哉。

內丹三要
一鼎器
二藥物
三火候
鼎器異名:
天心、玄關、土釜、黃庭、黃房、中宮、靈臺、蓬壺、鄞鄂、鉛爐、汞竈、神室、藥室、空谷、玄谷、天谷、金谷、規中、命蔕、壺天、虛堂、元宮、玄牝、瓊臺、紫府、偃月爐、半升鐺、戊己門、復命關、庚辛室、甲乙戶、西南鄉、神炁穴、朱砂鼎、守一壇、龍虎穴、黃婆舍、金剛圈、栗棘蓬。
藥物異名:
金精、木液、紅鉛、黑汞、朱砂、水銀、白金、黑錫、坎男、離女、蒼龜、赤蛇、金公、黃婆、嬰兒、姹女、火龍、水虎、木郎、石女、白雪、黃芽、交梨、火棗、烏肝、兔髓、乾馬、坤牛、日精、月華、天魂、地魄、金花、紫芝、金脂、玉液、瓊葩、玉蘂、水中金、火中木、陰中陽、陽中陰、黑中白、雄裹雌、青龍脂、白虎髓。
火候異名:
氣中神、陰內陽、二十四氣、七十二侯、二十八宿、六十四卦、十二分野、日月合壁、海潮升降、三十二天、三十文爻、七十武煉。
夫三要者,乃修真之秘要也。修真之要有三,一要知鼎器,二要知藥物,三要知火候。如此三者分明,方許下手修之。其說種種之多,無乃異名爾。使學者知此以破其惑。所謂鼎器者,天心也。藥物者,精氣也。火候者,神炁也。於二六時中,回光返照,綿綿若存,如鷄之抱卵,如龍之養珠。自然神御於氣,氣養於神,混融于心,太虛同體。於斯時也,無藥物,無火候,一神萬神也,一氣萬氣也。然雖如是,心田性海無久靜之理,靜極必有動,動而生陽。陽者乃人身中冬至癸生時也。於此時則當閉關,以行火候也。鼓巽風,搧爐輔,理五炁,混百神,飛戊土,塞艮兌,提出坎中之陽,上補離中之陰,意行未止,戊從己土斂藥物而同歸,送入鼎釜之中,巽戶雙開,真火煅煉,結成金丹,萬劫不滅。是以丹愈煉而愈堅,功愈積而愈深,如此勤而行之,則仙道可冀矣,豈虛言哉。

還真集卷上竟
還真集卷中

混然子撰

還丹祕要論

夫還丹者,乃返本還元之道也。人禀父精、母血而生,初為赤子之時,元精、元炁、元神,無不純全。及其年漸長成,蓋因眼、耳、鼻、舌四門所誘,一靈真性被色聲香味所觸,習染呆深。是以日復日、歲復歲,元精化為交感精,元炁化為呼吸氣,元神化為思慮神,此三元分泄,難復天真。故祖師垂言立教,載諸丹經,示人以修補之法。精損則以精補,氣損則以氣補,神損則以神補,是用返本還元之道以復之。且復者何也?以全精為深根,以全氣為固蔕,以全神為妙合。世人能全此三者,實為身中真藥物也。然雖如是,若不知其運用符火烹煉之法,猶屬於陰,終不得其形神俱妙之道。豈知人道乃與天地符合,一息工夫奪天地一年造化。以乾坤為鼎器,以日月為水火,以烏兔為藥物,以陰陽為化機,以龍虎為妙用,以子午為冬夏二至,以卯酉為春秋二分。此皆法象譬喻,其實無出身、心、意三字。身係乎精,心係乎氣,意係乎神。返者,返此三者而逆行也。還者,還此三者而復真也。三全合真,乃曰還丹。
恐學人執著一偏之見,不悟斯理,余不畏天譴,只得漏露天機。凡入室作丹,須要心空性寂,神炁混合于中田。遇一陽初動之時,乃身中冬至時也。於此時則當閉關,飛戊土塞于海淵之底,潛龍不可便用。直俟見龍在田,撥轉頂門關捩,徐徐從太玄宮提起,一舉三時,飛龍直透三關,再舉三時,度上南宮交媾。此乃取坎中之陽,去補離中之陰。自子至巳,六陽會乾。繼此已往,陽無終極之理,一陰生于五陽之下,坤陰用事,以己土從離退陰符,下金闕鵲橋,入重樓絳宮,送歸土釜。自午至亥六陰符。陽復坤之位,巽戶雙,開,真火煅鍊,結成空炁金胎,謂之還丹矣。如是採藥依時,運符合則,勤鍊勤烹,無質生質,十月功圓,脫胎換鼎,移神上居泥丸,天門迸破,調護出神。於斯時,正要腳踏實地,不可毫髮差失。直待神通圓滿,變化自在,貫石透金,隨機應現,逍遙雲際,快樂無窮,得為出劫真仙,皆由人决烈修鍊而至此也。
丹家妙用,以有為為首,無為為終,性依命立,命從性修,性命混成,太虛同體,有何生死之可繫耶。此乃聖聖相傳不易之大法。捨此別求他妙,即為外道。有等或絕念守空,或休糧絕粒,或貫想默朝,或吞霞嚥氣,或摩擦導引,或想火燒臍,或擇美婦為爐鼎,金鎗不倒為戰勝,或取女癸為丹頭,以雌雄劍為妙用,或按子午時入室打坐,或以卯酉月不行火候,如此小道,何啻千門。此皆傍門小徑,何足與言道也。祖師云:道法三千六百門,人人各執一為根。中間些子玄微處,不在三千六百門。斯言盡矣。學人慎勿執著而自迷也。豈不聞古人云:起頭不遇作家,到老番成古董。修真之要,在乎窮理盡性,格物致知,而後歸根復命,方可以證其大道也。若不求真師指點,縱有顏閔之才,亦不得也,學者味之。

性命混融論
性者,人身一點元靈之神也。命者,人身一點元陽真氣也。命非性不生,性非命不立。父母未生已前,靈含空氣而已,朗朗澈澈,無欠無餘。父母已生之後,一元真炁居身兩腎中間,空玄一竅之內,命於此立,性亦寄體于此。立性立命,故曰天心,是曰天命之謂性。性乃為人一身之主宰,命乃為人一身之根本。日用之間,應萬事者係乎性,為百事者屬乎身。性所以能發機變,命所以能化陰陽。性應物時,命乃為體,性乃為用;命運化時,性乃為體,命乃為用。體用一源,顯微無間,方可謂之道,缺一不可行也。
夫修還丹之道,不過以神氣混合,而復本來性命之全體。性體為乾,命體為坤,乾元屬金,坤元屬土。乾金居坤土而藏,子母相守,以性為子,以命為母。丹經所謂讓他為主我為賓,此所以借身為主之用。《易》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性也;至哉坤元,萬物資生。命也。《道德經》乃曰:常無欲以觀其妙。性體乎乾;常有欲以觀其徼。命用乎坤。乾坤為易之門戶,實為性命體用之根宗也。性命即神氣也,神氣即鉛汞也,鉛汞即坎離也,坎離即日月也,日月即水火也。水火既濟,妙合而凝,此乃性命混融之道也。當性命混融之時,心空朗澈,無形無名,無體無用。當性命發越之際,陽動陰分,有形有名,有體有用。於此當行靈寶度人之經,則體用遂分內外。內則性居中宮而斡運,曰體;外則情運斗柄以循還,曰用。存之以誠,用之以真,自然丹結於鼎,養成聖胎。如嬰兒之在母腹,十月氣足,脫胎神化,身外有身,真人出現,至此性命雙修之大事畢矣。

凡諸學道至人,叅禪高士,不可執著,必以性命雙修方成大事。呂祖師曰:只修金丹不修性,此是修行第一病。只明真性不修丹,萬劫英靈難入聖。斯言盡矣。苟有只修性而不修命,身死之後,性為陰靈,不能現神通。只修命而不修性,身雖長生,終住於相,不能超劫運。皆屬孤陰寡陽,墮於偏枯之學。且性命雙修果何也?豈不聞了性則通聖,此心通於他心,智慧廣大,無有來而不知也。了命則長生,此身歷,劫不壞,能變諸相,無所往而不化也。性命雙全,方為了道,形神俱妙,方證金仙。有何疑哉,有何疑哉。

懲忿窒慾論
夫懲忿室慾者,聖賢修身慎行之要也。懲忿者,戒心也。窒慾者,止念也。戒其心則忿不生,止其念則慾不起。忿不生而心自清,慾不起而情自靜。心清性靜,則道自然而凝矣。是以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豈知忿若不懲,則心火上炎,性天雲蔽。慾若不窒,則陽精下奔,苦海波翻。故自流浪于生死之場,沈熾于愛慾之地,則嚮來所禀天地真一之氣,潛奔而寓于坤矣。繼此以往,坤乘乾之一陽而為坎,乾因坤破虧一陽而為離。離積陰而生忿,坎積陽而生慾。審玆忿從氣起,慾從精生。氣動,忿則生貪嗔;精動,慾則著痴愛。前則與物相刃相靡,內則自身精神耗散,墮於冥途,永失真道,良可悲哉。
余於是述先聖之言,以為後來學人之證鑒。太上曰: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易卦乃曰:復,其見天地之心乎。瞿曇曰: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又曰:凡所有相,即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孔子曰: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又曰:正其心,誠其意,無終食之間違仁。顏子不遷怒,不二過,克己復禮,三月不違仁。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故君子必慎乎其獨。子思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孟子故曰: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塞乎天地之間,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此皆以懲忿窒慾,保合太和之道也。在丹家則為取坎填離,水火既濟之理;在禪家則為回光返照,轉物情空之理;在儒家則謂克己復禮,正心誠意之理。以此論之,三教道同而名異,其實不離乎一心之妙也。是以天地無二道,聖人無兩心。學人莫以懲忿窒慾四字容易看過,此乃是修真一箇樞紐,其要宜乎損者也。損於外而益於內,內安而氣和,氣和而神和,神和而道沖矣。至此超陰陽,出生死,脫脫灑灑,了無罣得,登蓬島,遊洞天,變化自在,豈不玄哉。

夢說

夢之為言,因氣化而有也。陽御於陰,乃魂制魄,神或有夢,朗然清見也。陰御於陽,乃魄制魂,神被物欲所蔽,故夢遊昏亂,闇然不明也。昔者神農氏憂民疾苦,夢遊天庭,天皇賜與嘗草之書。軒轅氏慕道,夢遊華胥大庭之國。莊周論道,故夢化為蝴蝶。孔子贊《周易》,故夢見於周公。此聖人之心與道冥合,因感而有夢,陽神爍於群陰,明明朗朗,雖夢非夢,乃出神之妙也。是故凡夫之夢,與此懸隔。凡夫之心,貪著其事,流吹慾海,沉滯愛河。豈知一點元神,晝則居于首,眼貪觀於色,神即染之於色,此眼中之夢也。耳貪聽於聲,神即染之於聲,此耳中之夢也。鼻貪嗅於香,神即著之於香,此鼻中之夢也。口貪食於味,神即染之於味,此口中之夢也。夜則神歸棲於心,纔睡着時,陰魄裹魂,夢寐昏濁,無所不見,顛顛倒倒,隨念幻化,此所以開眼有夢,而瞑目即有夢也。蓋因心田不清,神不守室,日積月增,精神耗散,故墮於六趣而入於夢幻之境。古人所謂生死之根,只是箇念頭,造化即夢幻,是生死根也。是以大修行人無夢,白日脫灑灑,夜間亦脫灑灑,神守於氣,氣抱於神,混融一片,超出陰陽之外,何夢之有。學道人若能知夢裡是夢,做得主宰,便是出生死之外,不被陰陽之所蔽也。學者味之。

性說

性也者,先天一點至靈,人身中元神是也。此靈在父母未生以前,不曾添些;居父母已生之後,亦不曾减些。本自圓成,亦無餘欠。是故人之生也,性無有不善,而於氣質不同,禀受自異。故有本然之性,有氣質之性。本然之性者,知覺運動是也。氣質之性者,貪嗔痴愛是也。是以上智之人,了悟本性,寸絲不掛,萬法昭然;中智之人,半明半惑,操之則存,舍之則亡;下智之人,神無所守,隨念生情,貪著其事。三者觀之,性有差等。或云:佛曰蠢動含靈,皆有佛性,何以人之性卻有差等?吁,虎狼之父子,蜂蟻之君臣,并非無佛性也,乃形質之異也。人與萬物之性同,人與萬物之形異。性如空中之月,形猶地上之水。萬水澄清,一月普明,萬水濁渾,一月普昏。非月之有明有昏,乃水之有清有濁。人為聖為哲為賢,得炁之清者也。人為愚為昧為惡,得氣之濁者也。佛乃曰: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是也。此一點靈明,無形無相,無古無今,貫石透金,本無所說。人於此處叅得透、見得徹,不被一切境界所移,內觀於心,綿綿無間,打成一片,獨立虛空,自有金剛衛門,諸魔消散,與古佛同日而語矣。學道人若不明真性內守靜默之工,縱然能記大藏之經,廣口利舌,到頭空喪精魂,無益於身。一切有為之法,有成便有敗,著相求真?都是虛妄。若只以無為之法行之,饑則餐,渴則飲,尤恐墮於頑空。這一箇○如盤走珠,圓陀隨地,活潑潑地,有也不是,無也不是,著在一物上也不是。大眾到此作麼生會。咦,雨過江空山色靜,一聲啼烏月明中。

回風混合歌九章

其一
天皇南來居紫宮,三關牢鎖呼黃童。東方鞭起海潛龍,龍翻赤浪騰太空。

六丁擲火當前衝,猛馬突上崑崙峰。流鈴萬里回陰風,神兵野戰如虎雄。

三彭命在破竹中,六賊勦滅勢力窮。一洗遂定中興功,流精洞煥陽明紅。

乾坤六合歸混同,君臨大寶御九重。萬方臣宰來朝宗,民安國泰德澤濃。
禾生大有歌年豐。
其二
九華仙子登黃庭,尾閭日出生金精。精光化作月窟冰,西來一派流泉清。
華池澆灌黃芽生,深根真氣頻燻蒸。琪枝玉葉開瓊英,春風吹動天香馨。
神清朗朗居杳冥,含真抱朴如孩嬰。箇內消息無限情,乾坤日月晝夜明。
胎凝十月聖體成,天門劈破雷一聲。真人出現誰敢爭,乘雲跨鶴朝玉京。
其三
東方赤子號木郎,半夜抱出海底陽。龍飛駕輦昇扶桑,紅輸直上天中央。
光明照耀雲錦裳,時同蘂女回洞房。兩情懼合春心芳,真精一滴生玄黃。
身居混沌含清光,滿口馥郁流瓊漿。飲之宴之百體康,返老回童天地長。

其四

乾金色玄坤土藏,巽風鼓動爐火光。一時鍛鍊成金剛,鑄為慧劍名干將。

摩孿三尺如秋霜,鬼精喪膽龍虎降。七星夜夜生光芒,橫拈倒用神無方。
其五
金胞空炁包乾元,生門之後密戶前。圓中高起不倚偏,中分寸二存玄玄。
陽君主握天地先,周流四德頻迴旋。崑崙一道西流泉,倒瀉千尺銀河懸。
露珠灑入金谷園,蟠桃花發三千年。採而食之鎮丹田,長生不老人中仙。
時來直上九華巔,白雲黃鶴來翩翩。
其六
日出窿穹照八荒,曲江高處金烏翔。中皇老人坐玉堂,手把紫簫吹洞章。
一聲吹動海水揚,二聲吹落月色光。三聲合吹天混茫,鈞天一片聞宮商。
此時獨飲醍醐漿,五臟歷歷生清凉。四肢如醉形質忘,不知身在無何鄉。
其七
東華初曉曙光分,五老朝元謁紫宸。手把三花獻帝君,一團和氣回陽春。

中天日月光輝新,四方有慶皆來賓。蕭罷九成鸞鳳馴,東熙至拾風俗淳。

河海靜默山藏雲,萬民樂業清乾坤。

其八

青天雲起轟震雷,海風吹雨從東來。冥冥晝霧密不關,霏微酒落空中埃。

一時雨霽收陰霾,天清地朗山崔鬼。松間露滴清幽齋,蟾光皎潔照靈臺。
刀圭飲罷凝真胎,真胎養就躋聖階。壺天好景多滿懷,隨身到處皆蓬萊。
其九
朝陽觸石生紫雲,隨風飄蕩朝崑崙。羽蓋垂蔭浮氤氳,流精玉光白色新。
重樓直下戊己門,空中雪落飛紛紛。靈苗秀發琪花春,深根固蒂命長存。
形神俱妙道合真,逍遙永作蓬萊人。

修真歌授混神子
修真先要尋真土,立鼎西南作丹母。牝戶玄門左右開,調息綿綿氣歸祖。
神居混沌空玄中,無南無北無西東。四象五行俱輻輳,回光返照觀真空。
真空朗朗絕纖翳,青天一片秋無際。月照天壇玉露寒,箇內乾坤真得意。

一陽初動天癸生,雷轟日午打三更。跨虎擒鉛出水府,乘龍捉汞回朱陵。

鉛汞爐煎真火爇,鍊出金剛硬如鐵。黍珠一粒落黃庭,太乙含真聖胎結。

春風滿地黃芽深,刀圭飲罷歌瓊朴。醉吹一曲無孔笛,妙聲飛出均天音。
此時得趣真堪悅,這箇家風實清絕。瞽者善視聾善聽,啞子喫蜜向誰說。
不出門庭知萬邦,來往遊遍神無方。大象希形藏恍惚,日月晝夜常輝光。
逍遙自得長生樂,打破虛空脫胎殼。通天徹地超死生,赫赫神光照遼廓。
三千行滿八百功,全忠盡孝回光風。上感天帝丹詔下,乘雲白日登天宮。

混然歌

混然道士人不識,三家村裹藏蹤跡。無去無來每獨存,無形無名赤歷歷。

一點光明是道經,朗朗玄玄隱空寂。時因順化出頭來,混沌剖開居太拯。
動之主陽靜主陰,生地生天由一息。一生于二二生三,萬象森羅同闔闢。
乾旋坤轉不停機,日月回輸雙合璧。混然道士何所為,每日逢人說周易。

易中造化不難知,白日青天轟霹靂。虎吼東山風萬林,龍捲西江浪千尺。

一時龍虎同歸來,八極無塵天色碧。混然此時獨樂哉,洗足空玄坐中席。

月光照我肌骨清,九華天上流香液。飲之宴之命長存,醉吹一曲無孔笛。
大音放之滿十方,希聲收之藏于密。固蒂深根道自生,出死超生常混一。
綿綿默默不離渠,十月含胎守勿失。時來打破上頭關,萬道霞光照蓬華。
上居泥丸朝聖尊,三島群真會瓊室。劫外逍遙一散人,自與塵凡不伺日。
世人若解混然歌,方是修行叅學畢。

中陽歌
竹間先生性幽雅,生居坤上乾之下。渾包太極號中陽,一點光明世無價。
不居後,不居前,大如黍米空中懸。化生諸天森萬象,斗標晝夜頻周旋。
不居下,不居上,去地金烏飛五丈。口中銜出一輪紅,照見普賢騎白象。
天門闔,地戶闢,一氣週流箇消息。龍吟雲起海波騰,虎嘯風生日光夕。

是時兩物同歸來,雲散風收空色碧。人門遏,鬼戶塞,一滴金精從此得。

冶爐掄火鑄成劍,摩罕如冰光赫赫。野戰防危國土平,斬除三尸并六賊。

三尸滅,六賊亡,混融一片成金剛。超凡入聖出浩劫,不居地府昇天堂。
到此時,實堪悅,六月炎天飛白雪。醍醐飽喫上方齋,滿口玉漿流不絕。
血化白,骨化瓊,一身鍊得如毛輕。靈胎養就十月足,頂門進破生光明。
也不生,也不死,曠劫至今無姓字。一神變化千萬神,元來卻是中陽子。

悟真歌
悟真先生學莊老,真機頓悟回頭早。自得仙師半句傳,鐵壁銀山盡推倒。
祖性圓明是本宗,也非有象也非空。穿金透石出浩劫,寂然不動感而通。
是以修丹用玄牝,鍊汞燒鉛固爐鼎。二六時中內靜觀,包含萬象居仙境。
若遇陽生急採之,回風混合運靈旂。海底黃童抱日出,青龍倒跨上南離。
白虎牽來下金闕,羽蓋精光流不絕。直過重樓入絳宮,產箇圓珠似明月。
十方大象回天威,滿洞漫空白雪飛。鬼哭神哀絕蹤跡,乾坤大地成玻瓈。

當此之時政堪悅,即此便是還丹訣。啞子喫蜜自家知,了了無生亦無滅。

嬰兒養就十月胎,頂門迸破天仙來。三千行全功八百,乘鸞白日登蓬萊。

還丹歌
異人授我還丹訣,九轉還丹深有說。玄關一竅天地根,強作丹爐名偃月。
不偏不倚正當中,八卦五行環拱列。神仙指此作丹基,只要元神歸氣穴。
神氣混合鎮丹田,朗朗虛靈照幽徹。一身四大屬於陰,陰濁奪陽陽不潔。
降本流末而生形,於此人生有損缺。知之修鍊得長生,不知修鍊隨形滅。
我今授子還丹歌,歌中盡把天機泄。乾坤闔闢易之門,日月循還機不歇。
觀天之道執天行,要識身中冬至節。冬至陽生急採鉛,牢把三關宜猛烈。
便收戎馬走歸欄,鎖定?猴休縱劣。離宮鼓起崇籥風,吹下火光燒海熱。
須臾潛龍見在田,雷震龍飛金電掣。黃河捲浪通天門,化作甘霖洗妖孽。
金公跨虎下西山,奪得龍珠心獨悅。送歸土釜牢封藏,一戰功成寧抱拙。

天無浮翳炁朗清,自然鼎內還丹結。洞中春暖長黃芽,巖上空清飛白雪。

聖胎養就十月工,神水華池流不絕。箇中消息理幽微,軟之如綿硬如鐵。
凡骨鍊作為寒瓊,赤血鍊成為白血。脫胎換鼎出陰符,打破虛空光景別。
陽神變化大方明,獨步紅雲上金闕。

步虛詞五章
其一
棲玄一真子,日日朝崑崙。雲營歌玉韻,龍漢飛金輸。

法雨灑碧落,天花散繽紛。神人肅清聽,中有長生君。
其二
棲玄一真子,稽首朝虛皇。吹簫嗚九鳳,驅駕騰六釀。

玉京神普集,金室霞生光。明真出霄漢,平步登仙堂。
其三
棲玄一真子,稽首朝三清。青女持玉節,黃童擁靈旌。

身登十二樓,日月交輝明。神丹賜一粒,服之壽延齡。
其四

棲玄一真子,學道得長年。三花結真蒂,四德頻回旋。

烏母孕靈秀,龍羅混太玄。玉液灌五臟,行滿登雲天。

其五

逍遙一真子,實飄雲外身。三天啟靈運,八極旋星辰。

玄谷振玉珮.瑤池宴餘春。一醉脫塵鞅,千載蟠桃新。

還真集卷中竟
混然子撰

七言律詩

述金丹工夫三十六首

行住坐臥不離中,時至神知意便通。一氣週流生復姤,五行攢簇在屯蒙。
青龍倒跨回玄谷,白虎牽來入絳宮。頃刻乾坤交媾罷,還丹鍊出滿爐紅。

先天大道本無為,天癸纔生要識時。五氣混成先閉巽,一陽抽去次填離。
漫空雪落消塵劫,滿鼎丹凝綻玉枝。此後只宜溫養火,虛心終日抱嬰兒。

天罡斡運斗推遷,採得金精入命田。巽戶風回開祟籥,坤爐火發鍊銀鉛。
家山春透三花秀,海宇煙消一月圓。默默忘言常抱朴,大音無量總包玄。

人生百歲似浮漚,莫待光陰催白頭。地水火風身假合,精神魂魄意為修。

叅禪訪道無多說,立鼎安爐莫妄求。會得這些消息子,不離當處是瀛洲。


闔闢乾坤一氣分,弦前弦後兩停勻。鍊形欲要和金液,制魄先須活水銀。
婦嫁木公情正美,子依天母意偏親。凝神定息常觀妙,壺內風光別有春。

九還七返鍊丹砂,八味團成一味嘉。汞竃春深生玉葉,鉛爐火伏綻金花。
醍醐醉飲長春殿,慧月明超浩劫家。天地有窮吾道在,崑崙高處臥煙霞。

玉清元始集群仙,萬聖齊臨黍米天。龍虎高奔隨斗轉,鳳鸞低舞逐風旋。
片時慶會元宮裡,一點明超象帝先。喜極難言心自悅,火中飛雪滿芝田。

身中自有一乾坤,一片分開又(口十昆)圇。萬里黃河通地軸,四時清氣接天根。

龍吟虎嘯真情合,鬼哭神號熾火焚。睹破虛空無罣得,箇中消息向誰論。

胡兒倒把鐵牛騎,兩手常將玉笛吹。一竅喚回生死夢,六音透破古今疑。
坤山春暖黃芽長,巽戶風輕白雪垂。此曲此歌誰會得,衷情唯有老天知。

風掃殘雲玉宇清,月明秋水大丹凝。隨機應物渾無得,徹地通天最上乘。
道貫三才唯老子,燈傳六葉有盧能。點頭一悟堅剛理,何用多言話葛滕。
十一
身中冬至動飛灰,海上春隨斗柄回。一息週天分子午,三關起火撼風雷。
玉田芝草含煙秀,金谷蟠桃帶露開。滿飲醍醐常自醉,霞光直透頂門來。
十二
神淵靜默混玄冥,金母飛輪出玉扃。直上離宮尋姹女,還歸坤室仗天丁。
一時黍米成玄象,萬里江湖入淨瓶。若問箇中端的意,白雲深鎖數峰青。
十三

一生于二二生三,萬象都歸一粟涵。靜裹定觀無我相,箇中唯見是虛菴。

非居遐邇非高下,不屬西東不北南。時節到來瓜自熟,風清月白滿湘潭。

十四
垂簾塞兌守真間,實腹虛心鍊大還。一刻工夫能返本,三般藥物結成丹。
紅爐雪化風清骨,玄谷春回酒入顏。樂矣無憂忘世慮,從來仁者好依山。
十五
一點先天造化精,始從元始氣中生。五行四象同斯出,八卦三才共混成。
智士鍊之金佛現,迷人喪此玉山傾。豈知妄作終歸幻,到底回頭是太清。
十六
學道工夫要日新,須臾不可離天真。寸心欲了三生性,一語能消萬劫塵。
顏子至今靈未死,丘仙已往道長春。金丹妙理無他術,混合唯全氣與神。
十七
天門開闔有西東,神氣相生變塞通。玄女吹簫招彩鳳,黃童抱日跨青龍。
三花鬱秀攢金鼎,萬象森羅燦碧空。不出戶庭知大化,乾坤都屬主人公。

十八

採鉛須要採真鉛,若採凡鉛便屬偏。對境安爐都是假,吞霞服氣也徒然。

虎龍降伏元由性,烏兔擒來不用拳。能向此中叅得透,許君方可學神仙。
十九
杳冥恍惚道渾淪,豈許凡夫造次論。太極未分無甲子,嬰兒纔哭有乾坤。
火龍南逐泥牛走,金虎西隨鐵馬奔。會得機關顛倒用,何愁不出死生根。
二十
每到陽生採藥時,徐徐進火起於危。中間斡運憑罡正,外面循還仗斗移。
半夜金公朝玉闕,十洲仙子會瑤池。醍醐飲罷常如醉,覩破虛空道可期。
二十一
修仙大道不難尋,些子機關妙理深。若向夢中知是夢,便諳心外別無心。
神歸氣海添真汞,火發坤爐鍊濁陰。名遂功成身退守,自然暗裹鬼神欽。
二十二
小隱山林大隱塵,隨身到處樂天然。大聲總在無聲內,妙相常居有相先。

靜則黍珠藏宇宙,動之雷電撼山川。鬼神自此長加護,月月壺中別有天。

二十三

人以神仙作異端、誰人學得箇陳團。三般大藥閑中採,一顆明珠靜裹看。
高臥白雲山作枕,空歌碧落鳳嗚鑾。華胥出入神無得,壺內乾坤世界寬。
二十四
神在希夷翫碧空,海門先見太腸紅。尾閭起火三關透,羽蓋流精一脉通。
赤子騎龍歸絳闕,黃婆引婦嫁金公。回風鍊就靈胎氣,壽老無窮天地同。
二十五
大道無為妙理深,工夫須向靜中尋。雞應抱子常存意,馬若生郊急鎖心。
水鏡天清波湛湛,雷城月白漏沉沉。一爐不斷溫慍火,鍊出神丹滿鼎金。
二+六
道憑玄牝立根基,進火先須起斗危。兩手捉將烏兔去,片待驅得虎龍馳。
忽逢好景天空處,政是中秋月滿時。獨愛西南風味別,山河大地作玻瓈。

二十七

道在先天一也無,道從一土運工夫。風雷鼓舞流金電,木火熏蒸起玉爐。

產出明珠凝黍米,鍊成真氣滿蓬壺。時來打破都關竅,光露團團寶片孤。

二十八
大器之人性自堅,清心寡慾固真全。仲淹讀易能欺鬼,楊震還金不昧天。
對境安禪忘彼此,隨機應物合方圓。悠然自樂無拘得,即是蓬萊一散仙。
二十九
一毫頭上立虛空,萬象森羅向此中。覺性體圓非內外、法身靈應現青紅。
瑤池有酒常時飲,天道無言感處通。這箇玄機能透得,巍然坐斷妙高峰。
三十
三千六百傍門法,迷者多因執著求。鍊石點茅皆妄作,休妻絕粒是頑修。
何如轉物情空寂,便有週天水逆流。一點光明何處見,桂花明月滿樓頭。
三十一
家住魁罡斗柄前,青龍白虎兩盤旋。三般藥物成三寶,一刻工夫奪一年。

金鼎火溫鉛蕋綻,玉爐湯暖汞珠圓。靈胎養就真人出,打破虛空上九天。

三十二

大易玄玄不離身,機關動靜合朝昏。三更腸動先抽坎,五月陰回次止坤。
火鍊寶珠光奪月,丹凝金鼎氣生雲。功全行滿超三界,獨步瑤階謁帝君。
三十三
身中要識指南針,一寸山河一寸金。正穴定從心下見,三台應向面前尋。
金烏玉兔東西轉,白虎青龍左右臨。口口相傳無別訣,不離當處鍊純陰。
三十四
月窟天根在一軀,無中生有有生無。坎離既濟懸胎鼎,天地渾藏黍米珠。
經演五千言道德,丹傳三百說陰符。學人要識中間意,盡在濂溪太極圖。
三十五
道在前三合後三,玄玄豈許俗人參。五行顛倒三關轉,萬氣齊來一竅含。
星繞紫微皆拱北,天開黃道直通南。古今明者誰先得,萬聖千真讓老聃。
三十六

九宮山下即吾家,出入常乘白鹿車。採藥無時登紫府,存神終日鍊丹砂。

華池香透流金液,鐵樹春回吐玉花。十月脫胎全體露,鸞翔鳳翥駕雲霞。

雜詠三十四首
授龔悟真口訣七首
其一
得一常存道自生,須明日午打三更。雷轟大地神機發,星轉週天斗柄橫。
金鼎火炎陰瘴滅,鉛爐丹結汞花明。虛空睹破渾無得,自有天仙為紀名。
其二
學仙先要識真空,性命雙修是本宗。一息鍊陰擒猛虎,三陽開泰駕飛龍。
玉爐火發金波沸,天谷泉流地脉通。十月胎圓神自化,逍遙雲際道無窮。
其三
空歌碧落應元年,元始重將甲子編。梵炁結成方丈字,靈文照徹九重天。
身居有道浮黎上,性了無生象帝先。三界十方歸一體,更從何處覓真仙。
其四
男人真箇會懷胎,一載能生一箇孩。箇箇出來騎白鶴,朝朝歸去臥靈臺。

常隨地母提携力,自有天廚送供來。非是我家顛倒用,性門生在頂頭開。

其五

我家至道本無為,白雪壺中配坎離。常飲三杯無事酒,間行數著不爭棋。
含光默默存真體,調息綿綿復命基。會得兩般真妙用,到頭端的上天梯。
其六
神仙口訣不多言,大藏仙經一句穿。元始懸珠施大化,金剛推斗運週天。
前馳猛馬開黃道,次漱華池潤赤田。巽戶風生金虎嘯,通身萬炁一齊仙。
其七
上關閉定下關通,現出東潭曉日紅。漸漸熏蒸燒水府,徐徐提起上離宮。
採來大藥三花聚,產出圓珠片餉功。此是還丹真口訣,形神俱妙證仙宗。
授許道昇口訣
還丹至道本無言,妙在先天運後天。二氣合時先正性,一陽動處急抽鉛。
乾家種藥靈煙聚,金鼎迴風熾火然。自此太平天下定,鬱羅臺上翫嬋娟。

授龍正中口訣

空谷聲傳半夜鐘,金烏飛出海天紅。坎離交媾憑坤土,鉛汞烹煎借巽風。

瓊蕋開時空雪落,玉漿流處地泉通。還元返本形神妙,龍德成乾月正中。
贈陳與奇內景丹訣
先天大道本無為,復命還須運化機。玉女抱蟾天上去,金公騎虎月中歸。
鉛銷汞產丹砂結,鼎化爐空白雪飛。返照綿綿工不間,自然身內見光輝。
贈蔡了空
了悟真空是本宗,真空消息本非空。龍歸大海雲初歛,?嘯寒岩月正中。
慧目洞觀無色界,法身常住普陀宮。如如照見元初我,一點光明亙古同。
送道士鄒秋雲歸住鱉山
黃冠野服貌如童,歸住鱉山第一峰。鐵笛醉吹林下月,玉書飛召洞中龍。
燒丹重著金爐火,招鵠還栽石澗松。別後身雖隔千里,此心應得與君逢。
贈一陽子
玄關竅裹道含真,運用天機在一登。月照山頭金虎嘯,雷轟海底火龍昇。

三般大藥抽添就,九轉靈丹妙合凝。行滿功圓神自化,玉清天上看飛騰。

贈蕭彥敬進道口訣

神歸炁穴墜中心,飛火燒天煮海金。南北二辰分上下,東西一意定浮沉。
兔烏沐浴存真見,龍虎顛狂用死擒。混合片時丹自結,光風霽月滿瓊林。
贈全真李嗣道
大小冥情在一軀,瑤臺元始日懸珠。坤爐斡運飛金母,梵氣回旋結玉書。
月照海天秋浻浻,雲收石室意如如。仙都久矣知君姓,鸞鶴來迎步太虛。
寄龔悟真進道工夫
了得人心是道心,道心須向妙中尋。藥添乾鼎鉛銷汞,火鍊坤爐石化金。
八極風清岩虎嘯,千江月白海龍吟。瑤琴操罷均天曲,散作陽春物外音。
贈黃守中符火內旨
元始明珠五丈懸,玉真登引會中天。三車運動雷轟坎,一氣週流性復乾。
金鼎妙凝砂汞合,神爐靜默虎龍眠。如如不動真消息,大智圓通象帝先。

贈懶然子

懶翁高臥白雲臺,一竅開時萬竅開。八角垂芒浮玉篆,三花聚鼎結金胎。

持竿可釣杯中鯉,彈指能呼掌上雷。了了超然無罣得,閑身隨處是蓬萊。

贈吳雲谷
一氣純陽道自尊,法身隨處現全真。寶珠光裹藏天地,鐵笛聲中泣鬼神。
醉臥每將山作枕,浪游常與月為鄰。他年行滿朝元始,高步紅雲上玉宸。
授混玄子內鍊玄旨
返本還元道若何,溫溫爐鼎鍊金波。星移斗轉胎仙舞,虎嘯龍吟石女歌。
紫氣高浮玄谷頂,丹光仲滿白雲窩。人間不必尋真境,即此身心是大羅。
贈李彥高丹訣
抽鉛添汞理潛通,金鼎丹凝頃刻工。息定如如勻進火,天旋默默不離中。
千江浪靜龍吟月,萬竅毛寒虎嘯風。畢道迴車神朗徹,瓊臺紫府興無窮。
授沈存心口訣
存心默默內含真,五氣歸根道自成。採藥要知忙裹緩,懸珠須見晦中明。

玉爐火狀金花燦,銀漢星移斗柄橫。一性朗然超物外,浮雲不掛碧天清。

和竹泉居士見寄修真詩韻十首

陋巷簞瓢樂自然,天心一貫理幽玄。易行有象羲皇後,性悟無生太極前。
梵氣週回黃道日,慧燈長照赤明天。本來不逐虛空轉,何用浮名染幻緣。

谷神不死道安然,應變無方體自玄。神目朗觀塵劫外,魁罡常在斗標前。
金花秀結三田火,玉字光浮五丈天。萬法本來無定想,和光混俗且隨緣。

樂道之人自坦然,冥情一息混玄玄。靈真回駕來空裹,綵女持花散座前。
劍拂有光衝北斗,笛吹無孔響鈞天。功成名遂身宜退,萬事同人順世緣。

王子求仙性朗然,靈臺一默悟重玄。坎陽抽去填離內,烏母飛來落洞前。
丹轉九還金滿鼎,神澄萬慮水涵天。何時我亦拋塵俗,也向先生結道緣。

老君談道德昭然,九九靈章字字玄。祖氣化生元始後,神機妙見太清前。

久居柱下為周史,遠度條支印佛天。若向此中明得破,何須汨汨戀塵緣。

如來面目本巍然,不是將玄別覓玄。一點虛靈超物外,千頭妙覺在機前。
冰消依舊還為水,月落分明不離天。寄語後來參學子,好於法會結良緣。

夫子文章獨煥然,中庸大學漏微玄。經綸總出河圖裹,心易常居卦象前。
憂道每思身後事,存仁不離性中天。老聰見後如龍歎,問禮猶參向上綠。

飄飄物外興悠然,三返陰符鍊素玄。履斗每登金闕上,飛神長謁玉皇前。
一溪雪漲春回谷,萬里雲開月滿天。此妙此情誰會得,黃婆唯解箇中緣。

仙道清虛豈偶然,須從心上悟真玄。風光都在冥情裹,鬼魅安知覺性前。

北海三冬雷震地,南宮六月雪漫天。閑身到處瀛州路,神化無方應萬緣。

兀坐終朝內混然,河車運動正中玄。兩條清氣沖天上,千尺飛泉落澗前。
應化不隨他境界,成真只在自家天。時人指作虛無事,笑我風痴學靜緣。
止菴為吳德英賦
洗耳雲間喜聽泉,虛心不逐幻情遷。藥爐丹熟猶存火,黍米空懸別有天。
萬水痕收風已息,千峰影落月初圓。一瓢一笠隨時樂,何必蓬萊更覓仙。
復淵為武當宮郭道士賦
冶城曾遇種桃仙,獨得黃庭內旨傳。木食不求身外事,藥爐常鍊火中鉛。
三田春暖雲生玉,萬水光寒月在天。了悟了知無罣得,仙遊隨處鶴翩翩。

絕句

述符火還丹妙訣八十一首

立鼎安爐要的端,方將兔髓合烏肝。鍊成一顆無名寶,何患他年不跨鸞。

觀天之道執天行,萬象都隨斗柄橫。藥女乘風騎白鶴,重樓過盡是蓬瀛。

月下觀空八極虛,如龍常抱夜明珠。陽生半夜金鷄叫,六馬朝天駕火輿。

真鉛真汞片時交,須用文烹武火炮。九轉丹成家計定,乾坤都在黍珠包。

坤山日午一聲雷,姹女乘龍海上來。行盡三關歸洞府,春風萬樹碧桃開。

我家住在洞庭西,月落寒潭斗柄低。半夜木郎尋姥女,西山擒虎逐龍歸。

有為之後至無為,養就靈胎入聖基。莫笑道家希有事,男人卻會倒生兒。

鶴守丹爐養大還,夜深明月滿空山。坐忘不覺清如水,萬里秋天一片閑。

斡運天罡斗柄移,坎陽抽去補南離。乾家採藥歸來後,只見天光浸碧池。

石室吞煙巽戶關,倒持斗柄面南看。山中景與塵凡異,六月飛花白雪寒。

十一

汎汎靈槎渡海潮,迴風萬里上青霄。蒼龍擒向黃家養,奪得明珠火裹燒。
十二
夜宿姮娥月殿高,桂花香裹數秋毫。週天三百六十度,半箇時辰走一遭。

十三
海底泥牛變火牛,黃童倒跨上崑丘。笛吹一曲歸來晚,月白山青一樣秋。
十四
默默綿綿守太虛,行行坐坐不離渠。還元返本工夫就,養出摩尼一顆珠。
十五
坎中一畫是真鉛,抽去離宮補作乾。符火復回坤冶鍊,靈文瑩發赤芒鮮。
十六
壺內常時配坎離,自家風景自家知。殘年又遇新春至,再把元初甲子推。
十七
虛心靜篤默垂簾,不許虛空著一纖。萬物作時觀復化,五行顛倒運抽添。

十八

欲鍊金剛不壞身,三般藥物要全真。一爐水火烹煎就,便作蓬萊頂上人。

十九
一陽動處採真鉛,撥轉天機斗自旋。三進三回行力勇,通身火起謾燒天。
二十
牽牛萬里渡玄溝,滿路黃花紫霧浮。識女相邀過河去,壺中別有一重樓。
二十一
無角牛兒踏紫霞,嶺頭時駕太平車。尋真直入西池去,看遍碧桃千樹花。
二十二
離坎相交說與誰,自家消息自家知。天涯遊遍無他事,歸向神山種紫芝。
二十三
海上已乘黃鶴去,月中捉出兔兒來。天風吹我歸蓬島,萬朵金蓮一夜開。
二十四
玄關一竅本無形,生佛生仙強立名。定意如如行二八,大音無量是希聲。
二十五

有物混成天地先,巍然獨立自超然。赤圖開運明三景,龍漢春回甲子年。

二十六

半夜木郎遊海東,火輪駕起倒騎龍。南宮朝帝歸來後,坐看天花無巽風。
二十七
閉門清坐誦南華,龍女飄飄駕綵車。窈窕低從珠口入,慧風吹散一天霞。
二十八
金公海底跨麒麟,騎上崑崙踏紫雲。朱雀橋邊逢姹女,歸來同謁太平君。
二十九
金鷄初叫癸生時,斗轉銀河次第移。寅位起頭申位止,回風混合結丹基。
一二十
全精全炁更全神,此是修行不壞身。若得一爐真火鍛,遊行三界入金門。
三十一
鉛爐溫養大丹凝,弦後弦前二八停。自此不須行火候,曲江高處翫山青。
三十二
青郎白女各西東,全藉黃婆打合功。引得一雙歸洞府,雲情雨意甚和同。

三十三

二八金剛駕火輪,黃河倒捲瀉崑崙。慧刀一劈虛空破,斬滅三尸六賊魂。

三十四

金丹大藥不難知,神下熏蒸氣上移。最是一般奇特處,燒山符子奪天機。
三十五
異人授我還丹訣,回到丹山試鍊看。一息之間龍虎鬥,九霄雷電撼天關。
三十六
修真先要鍊身心,一段天機妙理深。撥轉這些關捩子,黃泥黑石化成金。
三十七
雲起山頭採藥苗,土中藏火水中燒。抽添著意須防護,如過懸崖獨木橋。
三十八
學仙莫學打頑空,真汞真鉛是本宗。戊土流來己土納,鍊成一塊紫金紅。
三十九
學人都會口頭禪,問著真禪便不言。豈識我家真造化,東邊日出落西邊。
四十
爐鞴掄風火自紅,土鍋湯沸浪翻空。烏肝兔髓同煎煮,鍊出靈丹一息功。

四十一

我家大道本無奇,敲竹岩前喚黑龜。火逼金行顛倒轉,一聲虎嘯雪花飛。

四十二
採鉛須要合天機,留意提精步步隨。戊己還元庚甲合,金公抱得玉蟾歸。
四十三
鍊精化氣氣化神,神氣調和子母親。愈鍊愈堅丹自熟,一回提起一回新。
四十四
鵲橋倒影夕陽紅,夾脊三關一路通。會得兩般真妙用,外頭採藥內圓融。
四十五
外藥有為施大化,內丹溫養不須為。時來一默回消息,無足童兒倒上梯。
四十六
有等迷人妄指傳,閉精淫婦作抽鉛。若言此是為丹藥,笑殺大羅天上仙。
四十七
道不離心癸是鉛,採鉛先要固中田。元神時向三關轉,引得群真入洞天。
四十八

洞清虛氣結金胎,澆灌靈根養就孩。十月脫胎神自化,頂門迸破一聲雷。

四十九

元神便是主人公,配合陰陽頃刻中。十極飛真齊著力,都來一口嚼虛空。
五十
一性圓通本現成,何須終日苦看經。經經總是開迷路,只教群生莫昧靈。
五十一
有道之人固本宗,上關提動下關通。要知天地安身處,都在無言一默中。
五十二
前關深掩後關開,萬壑松風透頂來。火發煙飛金鼎裂,錦毛獅子吼春雷。
五十三
珠懸黍米照中央,去地垂光五丈長。進火退符天左轉,龍精鳳髓化玄黃。
五十四
修真先以性為宗,見性方為鍊命工。藥物知時勤採取,自然神氣混玄同。
五十五
偃月爐中鍊大還,五行相尅結成丹。半時行到家鄉路,虎嘯龍吟另一般。

五十六

五賊攻心作障緣,便須猛烈定中原。從來仙道無多法,打破虛空只一拳。

五十七

木金間隔虎龍馳,進火初爻次第推。啞子三更咬破舌,此中滋味幾人知。
五十八
家住西南本是坤,後頭有路透崑崙。華池神水頻澆灌,種出黃花生紫雲。
五十九
不得師傳莫坐禪,灰心槁木也徒然。豈知符火還丹訣,一刻旋機轉一年。
六十
為佛為仙本一家,學人行得路頭差。若明精氣和神鍊,滿鼎丹凝燦紫花。
六十一

若要浮生幻體堅,初基有作是根源。金爐鍊得丹砂熟,方許無為守自然。
六十二
姹女嬰兒皆比喻,黃婆亦是意為之。穿山透石真消息,不出門庭事事知。
六十三
口頭三昧不須論,論說高強自閉門。縱是快言心未悟,到頭空自弄精魂。

六十四

不會看經不問禪,只將三性轉三田。玉爐鍊就長生藥,便作蓬萊一小仙。

六十五
天機不遠藥非遙,撥動天關地應潮。一息冥情登大道,靈丹結就火中燒。
六十六
至簡至易神仙道,難遇難逢半句言。若得真師親訣破,我命在我不由天。
六十七
橐籥門開鼓巽風,深潭現出一輪紅。舉頭便到青霄路,獨把金蟾入玉宮。
六十八
元始空懸黍米珠,流光入海結金書。靈真登引浮空轉,萬聖齊來會玉樞。
六十九
捉虎擒龍入玉壺,道高自有鬼神扶。逢人不必分人我,出死超生是丈夫。
七十
前行路短後行長,直上京山見玉皇。宴罷瑤池歸洞府,賜名今作判雷郎。
七十一

強魔怪魅忽相欺,幾度令人入幻迷。火筆一揮金電掣,十方三界悉歸依。

七十二

時與群仙會九宮,丹霄翠輦駕飛龍。元神回首京山下,一月當臺照碧空。
七十三
鍊丹莫把作虛言,一日工夫一日仙。更得濟人扶聖化,此身何患不昇天。
七十四
猛悟堅剛見得親,陰符三返鍊形神。週流一拶虛空破,萬里無雲月色新。
七十五
四海昇平國自安,一君有道萬臣懼。此時只用文風化,何必干戈更伐蠻。
七十六
天上人間路不遙,玄都騎鹿上青霄。鳳笙吹入姮娥殿,萬斛清香桂子飄。
七十七
一默回光萬象空,不知身在水晶宮。中間消息無多子,透石穿山路路通。
七十八
神仙妙訣豈輕言,篤信之人始與傳。說破這些分曉處,車行步步不離天。

七十九

聖聖相傳一箇心,得心傳者是知音。群書覽遍無痕跡,徹地通天耀古今。

八十

丹書萬卷指玄篇,句句令人討箇玄。肯向裹頭參得透,那家門戶不朝天。
八十一
丹成九轉自超群,行滿功全感帝君。白日一封丹詔下,身騰紫霧謁金門。

遊仙吟十九首

囊琴遠向武夷遊,好過慢亭峰上頭。鐵笛一聲明月裹,松風忽起萬山秋。

赤腳蓬頭懶散仙,麻衣竹杖布行纏。今朝偶過鍾陵市,笑遇洪崖共拍肩。

郎嗤曾入楚山中,瑤草琪花興不窮。法鼓三更猶打午,金烏飛出海天紅。

杖頭不帶軟紅塵,便是蓬萊頂上人。青烏傳來雲外信,蟠桃花發幾千春。

仙掌龍門紫翠連,華山高處是青天。蓮花峰下無人到,好向白雲深處眠。

鍊得身輕駕紫雲,華陽洞裹謁茅君。夜寒唯見岩前月,照徹梅花瘦幾分。

欲向丹丘訪五城,碧桃花底坐吹笙。東風一醉麻姑酒,睡熟東窗曙色明。

白雲長傍越王臺,山色如藍水似苔。琪樹花開花又落,山中猿鶴待歸來。

來住名山知幾年,五湖風月一簑煙。有時採藥歸來晚,獨坐松根漱石泉。

讀罷黃庭內景經,九華山色雨中青。菴前種得長松樹,見說年深長狹苓。
十一
閬風高出赤城霞,長日山中自歲華。仙子不思煙火食,年來棗熟大如瓜。
十二
青山雲外路通霄,月色澄澄暎碧寥。何處飛來董仙女,玉樓深夜自吹簫。

十三

丹崖遠接地仙家,岩桂叢叢鎖碧霞。耕遍石田都種玉,滿山春雨發黃芽。

十四

黃童持節鹿拖車,玄圃看山入帝家。峽蝶飛飛大如扇,春風開遍錦城花。
十五
珊珊飛珮羽衣輕,劫外神遊出玉京。十二樓頭風似水,翠濤空捲萬松聲。
十六
採藥穿林過險山,風聲合澗水潺潺。蓬萊只在空青裹,石洞重門夜不關。
十七
山中嘉樹發天香,壺內重樓是帝鄉。一到瑤池絕塵想,閑雲流水月蒼蒼。
十八
向暮珠簾面面開,花陰月影上樓臺。雲間一派簫聲度,知是堠山子晉來。
十九
暘谷春明碧殿開,東華元母宴瓊杯。夜深酒盡月中別,鳳管雙吹跨鶴回。

沁園春十一首

贈龔全美口訣

一竅玄關,非高非下,正在當中。

得真師指點,方知此竅,不居南北,不屬西東。

默默內觀,綿綿靜守,道滿虛無浩氣沖。

難言說,一星兒消息,天地根宗。先須握定雌雄。

天癸生時鼓巽風。把鉛爐封固,飛神海底,中抽坎畫,去補離宮。

進火退符,流珠復位,十轉迴輪一氣通。靈胎結,待功成行滿,獨步瑤空。
贈混真子口訣

道隱無名,包含萬象,總在身心。

若一言勘破,本來面月,不生不滅,耀古騰今。

返照回光,存神絕念,直下承當莫外尋。忘言守,這些兒妙處,至理玄深。

其中不許容針。好把陽爐鍊濁陰。待陽生冬至,重門深鎖,烏飛兔走,虎嘯龍吟。

片餉回旋,半時交姤,大地山河盡變金。超三界,作蓬萊仙子,寒暑無侵。

三教一理

道曰金丹,儒曰太極,釋曰玄珠。

矧三教之道,本來同祖,心存至德,性悟真如。

闔闢機關,抽添運用,返照回光復本初。休分別,那些兒妙處,無字稱呼。

虛中狀若蓬壺。寂靜形忘一也無。問三教根宗,谷神不死,靈源澄徹,誠意如愚。

五氣朝元,五常合一,五眼圓明爍太虛。仙儒佛,派殊而理一,到底同途。
全真家風

不戀功名,不求富貴,不惹閑非。

蓋一間茅屋,依山傍水,甘貧守道,靜掩柴扉。

讀會丹經,燒殘寶篆,終日逍遙任自為。真堪悅,遇饑來喫飯,冷即穿衣。

箇中消息誰知。自裹面惺惺外若痴。且藏鋒挫銳,先人後己,和光混俗,豈辨高低。

處世隨緣,樂天知命,白雪壺中配坎離。時來到,與十洲仙子,同駕雲歸。

不種田園,投閑江海,遠絕塵蹤。

保一家性命,扁舟為屋,隨機應舵,逐浪乘風。

九曲江頭,三元潭裡,直把銀鈎墮水中。波深底,把金鱗釣出,回棹孤峰。

三男三女和同。向砂鍋淨洗熱爐烘。或敲冰煮茗,渴飲一碗,得魚換酒,共酌三鍾。

簑衣解開,箸笠放下,醉唱昇平月滿篷。江天闊,看一篙點處,粉碎虛空。

家住孤峰,門臨曲澗,木作橫橋。

與世事相違,心求活計,簑衣掛體,斧柄懸腰。

出入玄關,往來幽徑,直上高山採古樵。時攀就,把千枝攢簇,一檐平挑。

歸來快樂逍遙。且放下千斤飲一瓢。這日用家常,隨緣隨分,今朝明日,自有新條。

一曲高歌,三聲短笛,遏斷行雲透碧霄。其中樂,有山?獻果,四皓相招。

八口之家,五畝之宅,樹之以桑。

買吳牛十角,拖犁拽耙,耕翻大地,潑草開荒。

下種依時,移苗應候,栽向中田灌水漿。

靈苗長,看盈疇遍野,處處風光。秋來雨順時康。有黍米凝珠滴露香。

向六時勤顧,三更不睡,呼男呼女,採取回倉。

擊壤謳歌,烹雞酌酒,婦樂夫懼飲一觴。

無他事,但存誠守朴,稽首羲皇。

赤腳蓬頭,簑衣篛笠,隨處安然。

守無角牛兒,不離左右,同行同住,同坐同眠。

常在家山,勻調水草,拗性之時着一鞭。

牧回處,看遼天鼻孔,軟索低牽。閑來渴飲靈泉。把短笛橫吹下嶺前。

喜牛兒安靜,清風凉徹,放開心地,萬事由天。

彼此相忘,形神俱妙,花滿前村水滿川。

真消息,有世人問我,起手擎拳。

靜藏深淵,動遊碧落,靈妙潛通。

遇時至神知,乘陽便起,雷轟電掣,霧靄雲從。

展尾昂頭,穿山透石,一舉沖霄氣勢雄。

神威烈,把黃河倒捲,白浪翻空。須臾霖雨漂洪。

卻都在天瓢一滴中。發通身欻火,飛光走焰,山精鬼怪,絕跡潛蹤。

變化無方,去來無碍自得乾坤造化功。

功成後,但歸心明主,永效年豐。

生在西山,常居東谷,出-沒無時。

向枯樹岩前、幽泉澗畔,饑餐渴飲,飽暖隨宜。

一任縱橫,平生勇猛,走入叢林萬木披。

誰知得,但無憂無懼,斷絕狐疑。

等閑剔起雙眉。有萬里風生八面威。

自踏葉巡山,不離元所,一靈不昧,百獸皈依。

跳下懸崖,咆哮振地,月白山寒水滿溪。

收牙爪,且藏身遁迹,獨步雲歸。
真風子

自小顛狂,平生落魄,放浪飄蓬。
把三教玄機,從根識破,包含萬象,混沌家風。

問釋談機,問儒說理,問道言丹守箇中。

無拘執,但閑來捉虎,怒後擒龍。

不分南北西東。信步逍遙到處通。

向太華峰頭,瑤池會上,詩吟萬字,酒飲千一鍾。

足下雲生,袖中雷起,劍吐寒光射九重。

真風子,出乾坤之外,劈碎虛空。

水調歌頭二首

授混中子口訣

大道本無象,真性亦非空。其中造化有無,無有混玄同。

透得玄關一竅,便好回頭下手,靜裹要勤工。

配合些兒妙,朝暮用屯蒙。採真鉛,鍊真汞,復真宗。

陽生半夜,重關深鎖倒騎龍。

運起週天火候,流戊擒精就己,三性會元宮。

朗朗超今古,神應妙無窮。
授回陽子口訣

性本無修證,命乃有施為。了明此理,道憑玄牝作根基。

要得谷神不死,好住西南村裹,更莫起狐疑。

動靜分雙用,下手要知時。翫真空,調真息,運真機。

鉛生汞產封閉,丹爐鍊紫芝。

撥轉銀河斗柄,抽出坎中一畫,直去補南離。

行滿功成日,飛步上天墀。
滿庭芳

在俗修真,居塵出世,當以悟性為先。

處心清靜,常守定中禪。

見素少思寡慾,忘人我、隨分安然。

行藏處,瀟瀟灑灑,渴飲倦來眠。

問歸根復命,還須立鼎,鍊汞烹鉛。

遇採鉛時節,把火先搧。

握固則雲藏煙聚,運動則斗轉星旋。

半時內,玄機成象,月白照青天。

滿江紅二首

不眾

一點靈光,因形降、來居心竅。

本玄玄幽微,朗朗晃耀。只為貪生多愛慾,漸教習性忘真妙。

筭不如、直下早收頭,回光照。悟真機,存三要。

鍊銀鉛,燒金跳。這復命歸根,虎龍吟嘯。

海底風生鐵馬馳,山頭月落金鷄叫。

三年九載整工夫,超塵表。

太極渾淪,纔開口、便分仁義。

把清真支離,大道已廢。世事機謀求愈遠,人情往復相牽繫。

都不如、收拾早回頭,安心意。是非場,急回避。

人我山,俱拋棄。這修道工夫,專柔其氣。

萬物抽添明進退,神爐靜默牢封閉。

得一火、鍊出箇金剛,超天地。

百字令三首
儒宗
聖人傳道,執其中、妙在惟精惟一。

放則周流彌六合,卷則退藏于密。

格物致知,正心誠意,靜裡包皇極。居仁由義,應機不費毫力。

四時天地同參,火符合候,默默存真息。

三五歸元至德純,保合太和沖溢。

體用一原,顯微無間,盡性窮端的。

死生勘破,到頭還是空寂。
釋宗

真宗頓悟,理幽微、了了無言可說。

曠劫至今全體具,湛寂元無生滅。

拂塵拈花,穿衣喫飯,覿面分明泄。頭頭皆是,何須特地差別。

為言向上家風,纖鋒快利,透石剛如鐵。

三界圓通無所住,隨處應機明徹。

芥納須彌,珠含罔象,朗耀懸秋月。

寸絲不掛,即同諸佛齊列。
道宗

修真立鼎,鍊金丹、只用三般靈藥。

冬至陽生忙下手,採取也須斟酌。

抽坎填離,流精進火,正軸旋匡廓。

赤子乘龍,一時騎上南嶽。

乾宮交姤歸來,虎龍降伏,夫婦同懼樂。

巽戶雙開大火然,九轉丹凝磅礴。

玄谷風生,性天雲散,萬道神光爍。

行功完滿,他年回駕鸞鶴。

〔南呂〕金字經五首#1

一更無事坐靈臺,塞兌垂簾八面開。開,清風入戶來。調真息,沖和氣自回。
二更天靜翫真空,八極無塵月正中。中,西來一意通。金爐內,霞光透鼎紅。
三更鷄叫一陽生,月落寒潭斗柄橫。橫,泥牛海底驚。三車轉,黃河水倒行。
四更北斗面南看,火運週天透玉關。關,龍吟虎嘯間。神丹結,通身徹骨寒。
五更五氣總朝元,種出黃金七朵蓮。蓮,花開帶露鮮。天門破,神光照大千。
鍊丹砂二首

學道不難知。都在人為。須憑玄牝立根基。取坎填離無間斷,得造希夷。

神炁靜相依。龍虎皈隨。無中養就箇嬰兒。迸破頂門神出現,爍爍光輝。

學佛翫真空。要識玄中。虛靈不昧是根宗。無色聲香味觸法,赤骨身窮。

應變利機鋒。三界圓通。木人石女笑春風。大地山河歸一粟,廣納包容。

西江月五首

學道先明玄牝,修真須用工夫。三般藥物不偏枯。也要堅剛一悟。
月下擒來玉兔,海中捉出金烏。半時運火入坤爐。鍊得神丹堅固。

悟性無生無滅,採鉛有去有來。兩般靈物結金胎。雲氣常浮寶蓋。
終日和光混俗,任時隨處寬懷。清風明月滿蓬萊。觀破虛空無得。

離位番為姹女,坎宮卻是嬰兒。自因兩箇隔東西。始用黃婆通意。
每過陽生冬至,方能夫唱妻隨。一時齊會赴瑤池。共飲刀圭歡戲。

靜裹含光默默,玄中調息綿綿。真空洞徹量無邊。親見本來身面。

雖是虛靈不昧,也須添汞抽鉛。常加水火鼎爐煎。便有神光發現。

入室先知下手、安爐要會施工。癸生急採向黃中。逆把天輪旋動。
赤子飛神入海,蒼龍騎上南宮。片時嘯詠下珊空。十極神仙皈奉。

還真集卷下竟

#1以下五首是散曲小令。曲牌又名『閱金經』。

黄帝阴符经注夹颂解注-元-王玠

序黄帝阴符经夹颂解注
  经名:黄帝阴符经夹颂解注。元明间道士王玠(字道渊)撰。
  黄帝阴符经夹颂解注序
  天法人,人法天,阴符之所以作也。昔黄帝慕道恳切,故往崆峒山拜广成子而问至道,授以返还长生之诀;后於峨媚山又拜皇人,授以五芽三一之文,秘而修之而登上仙。忧道后世恐失其真,遂述《阴符经》三篇,分为上中下,以按三才而明精气神,各有极趣之妙。又恐人不知返还之理,故首言以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此所以为《阴符经》三篇之纲目。知天道必知人道,知人道必知丹道,知丹道必知其阴阳动静之机,知其机必知其内外返还之理。知其理,采铅汞不失其时,运符火不失其候,经中所谓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返昼夜,用师万倍。此又示人以修真之要在乎收拾身心一定不移之志,次则用抽添工夫而不可间断。全真之道别无他也,一要精全,二要气全,三要神全。收视则神真,返听则精真,缄言则气真。了此三全三真,自然混融於中,真火缎炼,结成金胎,十月工足,阴尽阳纯,当此时,脱胎神化,变现无方,超出生死之外,永为金刚不坏之身,此所以为还丹者也。余谓是经文简而意奥。或有不明其说者,看於傍求而外其道,于是乎不愧僭狂之罪,将先师所授秘诀遂逐段释其文意,而又述颂总证,剖露玄机,以俟后之同志,非敢为是,可以为初学者一助云尔。混然子王道渊序。

 

黄帝阴符经夹颂解注卷上

  黄帝阴符经夹颂解注卷上
  南昌修江混然子王道渊注
  天生天杀,道之理也。
  以世法言,天生阳也,天杀阴也,一阴一阳之谓道,一生一杀之谓理。天生於春,万物发生於阳,天之仁也;天杀於秋,万物收敛於阴,天之义也。阴阳消长,道之理也。是以圣人观天之道,执理於心,以无为而化天下之民,圣人之仁也;以五刑而齐天下之法,圣人之义也。仁义体用,圣人之道也。以道用言,凡遇身中冬至之时,则当闭关静定,飞意化火、炼精为气,督进阳火,从太玄宫提上南宫,此天生之理也。至此已往阳极而亏,故一阴生于五阳之下,则当敛阳而退阴符。从玉山上京下重楼,送至坤位而止,发武火煅炼,烹阴为阳,此天杀之理也。运用一身,绵绵若存,岂不是道之理也?邵子曰:乾遇巽时观月窟,地逢雷处蹑天根。天根月窟闲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如斯之谓也。颂曰:阳龙阴虎两盘旋,生杀天机理自然。炼出一九真种子,壶中春满道绵绵。
  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
  天地,万物之盗者,此谓天地生万物,万物之性命,莫不由乎阴阳运化结成其形。举心动念处,天地皆知。作其善者,鬼神护佑;作其恶者,雷霆典刑,此天地所以万物也。万物,人之盗者,此言万物之生与人并作,人身之内生八万四千虫,今略言之,内则五脏被蛲蛔所食,外则皮肤被蚤虱所攻。谭景升《化书》所谓:虫营虰者,腹中之虫也。搏我精气,铄我魂魄,盗我滋味,而有其生。此万物所以盗人也。人,万物之盗者,此言人为万物至灵,一心包含万物之理,师天地而知运化,师蜘味而结网罟,师蜜蜂而立君臣,师拱鼠而制礼,师鸣凤而作乐,师蝼蚁而设兵阵。圣人能取万物之理以致一身,此人所以盗万物也。总而言之,天地人物之生,皆在大化之中,形形相盗,物物相欺,无非阴阳五行之气使之而然也。唯有道者了明三盗,超出阴阳之外,则无三尸所盗之害也。学者宜玩味焉。颂曰:天地人同万物生,一家一窍各含灵。形形相盗阴阳化,悟者超凡入太清。
  三盗既宜,三才既安。
  此承上云三盗之义,於此故云:三盗既宜者,此所谓有道之人一性觉照,万理贯通,自能勘破一身四大是阴阳五行之气假合而生,我则不被形缚,但密行符火以炼形神,神凝气结,是谓金丹大药有能杀灭三尸之虫,既得三盗绝灭,自然三才安矣。邵子所谓:既知万物备於我,肯把三才别立根。张紫阳故曰:追二气於黄道,会三性於元宫,神全不思睡,气全不思食,精全不思欲,工夫至此,何患乎三才不安矣?颂曰:三盗三才备一身,心君转物各归根。乾坤定位邪魔伏,万国清平荷圣恩。
  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
  此又承上云三才既安之义,於此故曰:食其时,百骸理者,此言学人平日大要,调和五脏,饮食不可失其时。苟无失其时,则通身三百六十骨节血气周流,无处不畅,而病患自不生。既得其身体康泰,可以栖神抱气,常住中田,依时取华池玉液之浆浇权灵根,其苗自秀。《老子》故曰: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我独异於人,而贵食母是也。动其机,万化安者,此言遇一阳初动之时,便当转斗柄之机以复之,行道一次则通身万神畅快。纯阳真人《金丹诗》曰:独处乾坤大象中,从头历历运元功。纵横北斗心机巧,颅倒南辰胆气雄。鬼哭神哀金鼎裂,鸡飞犬化玉炉空。云何俗子寻常觅,大道希夷妙莫穷。《丹经》曰:子细思量是妙哉,朝朝自劝紫霞杯。若将地魄精擒缚,自有天魂祝寿来。此之谓也。颂曰:修真饮食要调停,一气冲和五脏清。金液炼形神火煅,通身毫孔放光明。
  人知其神之神,不知不神之所以神。
  神之为言灵也,性也。人之灵性,虚明无象。在父母未生已前,不有其始;居父母已生之后,不有其终。至灵至圣,至幽至微,包含众体,总廓万灵,不生不灭,不方不圆。白紫清真人故曰:此神不是思虑神,乃与元始相比肩是也。此一节言学人平日修养工夫先以明性为主,心地之中常宜清静,不可容一毫私欲挂碍於心,亦不可着相求玄。若才举个意思,神便不是神了。经曰: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此神全体之妙在乎心空无物,渊默含真,与太虚同其体,与日月同其明。凡应事接物之间,以性随机,转应自然,三界圆通,此所以不知不神之所以神也。张真人曰:视之不可见其形,及至呼之又却应。《金刚经》云:世人以色相求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见如来。斯言尽矣。颂曰:一点元灵是至神,神知神处便非真。人能了悟神虚体,朗朗真空不挂云。
  日月有数,小大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
  此承上云明性之体,於此故发明修命之用。既得性住,叉复命关。若能性命双修,方得形神俱妙。夫修命之诀,学人可以观天之道,日月运行而有冬夏二至,阴阳停半而有卯酉二分,积日成月,积月成岁,是以日月有数而小大有定。岂不闻日属阳,月属阴,月本无光,借日之光。每月晦朔,太阴与太阳同宫交会,月至此时黑而无光;月自初二初三离日渐远,日射光於月,生明而小,魂渐长魄渐消;至初八日夜,光平上一半,乃曰上弦;自此已往,至十五日夜,月与日相望,光明圆满而大,至此魂极而魄生;十六、七日以下,魄长魂消,月光渐减;至二十三日夜,光平下一半,乃曰下弦;自此退至三十日夜,月光尽而又还晦矣。周而复始,循环无穷,此天道运化自然而然,是以大修行人体此之理,运周天火候於一身。所言日月者,精神也,水火也,铅汞也,性情也。当作丹之时,以神合气,主固於内,飞神出在寅方,至申时进火,如日射光於月,渐渐生明而壮;流精化气,直入泥丸,如月与日对望,继此阴生,用《青女传》言,退符下入坤宫,日月合璧,结成还丹,丹始结而小,功深渐养而大,故谓日月有数,小大有定也。勤采勤收,时烹刻炼,真胎郁秀,智慧开通,故曰:圣功生焉,神明出焉。颂曰:日月周天数往来,功施梵气结灵胎。从微至着神超圣,火里栽莲朵朵开。
  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
  此承上云运行日月於一身,故得圣功生而神明出,於此故云:其盗机也者,此个盗字非世人窃盗之盗,乃运周天符火之法,一息工夫能夺天地一年造化。《丹经》云:五行顺行,虎向水中生;五行颠倒,龙从火里出。行此道者,天地不能拘,甲子管不得,是以大修行人乃天地外一贼尔。张紫阳所谓:工夫容易药非遥,岂非其盗机也哉?这个盗机至简至易,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以天下莫能见,莫能知也。君子之人得之,谦恭退隐,抱朴存真;绝聪弃智,惟德为身;损之又损,混俗同尘;来者即应,无喜无嗔。未尝显己之有道,此所以得之固躬也。《老子》曰:我有三宝,保而持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又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是也。小人之人若得此道,便要逞弄,不能伏藏,自是自大,自显自长,自伐自矜,欺人侮法,全无忌惮,薄德薄行,人皆忌之。如是之人,未有不陷於害而轻於命,如庞涓之流是也。经曰: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强梁者不得其死。孔子故曰:小人反中庸,小人无忌惮也。岂虚言哉?学人宜於此详察。颂曰:烧山符子盗天机,大象希形道隐微。君子得之身退守,小人一得便胡为。
  黄帝阴符经夹颂解注卷中竟

 

黄帝阴符经夹颂解注卷中

  黄帝阴符经夹颂解注卷中
  南昌修江混然子王道渊注
  天生天杀,道之理也。
  以世法言,天生阳也,天杀阴也,一阴一阳之谓道,一生一杀之谓理。天生於春,万物发生於阳,天之仁也;天杀於秋,万物收敛於阴,天之义也。阴阳消长,道之理也。是以圣人观天之道,执理於心,以无为而化天下之民,圣人之仁也;以五刑而齐天下之法,圣人之义也。仁义体用,圣人之道也。以道用言,凡遇身中冬至之时,则当闭关静定,飞意化火、炼精为气,督进阳火,从太玄宫提上南宫,此天生之理也。至此已往阳极而亏,故一阴生于五阳之下,则当敛阳而退阴符。从玉山上京下重楼,送至坤位而止,发武火煅炼,烹阴为阳,此天杀之理也。运用一身,绵绵若存,岂不是道之理也?邵子曰:乾遇巽时观月窟,地逢雷处蹑天根。天根月窟闲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如斯之谓也。颂曰:阳龙阴虎两盘旋,生杀天机理自然。炼出一九真种子,壶中春满道绵绵。
  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
  天地,万物之盗者,此谓天地生万物,万物之性命,莫不由乎阴阳运化结成其形。举心动念处,天地皆知。作其善者,鬼神护佑;作其恶者,雷霆典刑,此天地所以万物也。万物,人之盗者,此言万物之生与人并作,人身之内生八万四千虫,今略言之,内则五脏被蛲蛔所食,外则皮肤被蚤虱所攻。谭景升《化书》所谓:虫营虰者,腹中之虫也。搏我精气,铄我魂魄,盗我滋味,而有其生。此万物所以盗人也。人,万物之盗者,此言人为万物至灵,一心包含万物之理,师天地而知运化,师蜘味而结网罟,师蜜蜂而立君臣,师拱鼠而制礼,师鸣凤而作乐,师蝼蚁而设兵阵。圣人能取万物之理以致一身,此人所以盗万物也。总而言之,天地人物之生,皆在大化之中,形形相盗,物物相欺,无非阴阳五行之气使之而然也。唯有道者了明三盗,超出阴阳之外,则无三尸所盗之害也。学者宜玩味焉。颂曰:天地人同万物生,一家一窍各含灵。形形相盗阴阳化,悟者超凡入太清。
  三盗既宜,三才既安。
  此承上云三盗之义,於此故云:三盗既宜者,此所谓有道之人一性觉照,万理贯通,自能勘破一身四大是阴阳五行之气假合而生,我则不被形缚,但密行符火以炼形神,神凝气结,是谓金丹大药有能杀灭三尸之虫,既得三盗绝灭,自然三才安矣。邵子所谓:既知万物备於我,肯把三才别立根。张紫阳故曰:追二气於黄道,会三性於元宫,神全不思睡,气全不思食,精全不思欲,工夫至此,何患乎三才不安矣?颂曰:三盗三才备一身,心君转物各归根。乾坤定位邪魔伏,万国清平荷圣恩。
  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
  此又承上云三才既安之义,於此故曰:食其时,百骸理者,此言学人平日大要,调和五脏,饮食不可失其时。苟无失其时,则通身三百六十骨节血气周流,无处不畅,而病患自不生。既得其身体康泰,可以栖神抱气,常住中田,依时取华池玉液之浆浇权灵根,其苗自秀。《老子》故曰: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我独异於人,而贵食母是也。动其机,万化安者,此言遇一阳初动之时,便当转斗柄之机以复之,行道一次则通身万神畅快。纯阳真人《金丹诗》曰:独处乾坤大象中,从头历历运元功。纵横北斗心机巧,颅倒南辰胆气雄。鬼哭神哀金鼎裂,鸡飞犬化玉炉空。云何俗子寻常觅,大道希夷妙莫穷。《丹经》曰:子细思量是妙哉,朝朝自劝紫霞杯。若将地魄精擒缚,自有天魂祝寿来。此之谓也。颂曰:修真饮食要调停,一气冲和五脏清。金液炼形神火煅,通身毫孔放光明。
  人知其神之神,不知不神之所以神。
  神之为言灵也,性也。人之灵性,虚明无象。在父母未生已前,不有其始;居父母已生之后,不有其终。至灵至圣,至幽至微,包含众体,总廓万灵,不生不灭,不方不圆。白紫清真人故曰:此神不是思虑神,乃与元始相比肩是也。此一节言学人平日修养工夫先以明性为主,心地之中常宜清静,不可容一毫私欲挂碍於心,亦不可着相求玄。若才举个意思,神便不是神了。经曰: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此神全体之妙在乎心空无物,渊默含真,与太虚同其体,与日月同其明。凡应事接物之间,以性随机,转应自然,三界圆通,此所以不知不神之所以神也。张真人曰:视之不可见其形,及至呼之又却应。《金刚经》云:世人以色相求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见如来。斯言尽矣。颂曰:一点元灵是至神,神知神处便非真。人能了悟神虚体,朗朗真空不挂云。
  日月有数,小大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
  此承上云明性之体,於此故发明修命之用。既得性住,叉复命关。若能性命双修,方得形神俱妙。夫修命之诀,学人可以观天之道,日月运行而有冬夏二至,阴阳停半而有卯酉二分,积日成月,积月成岁,是以日月有数而小大有定。岂不闻日属阳,月属阴,月本无光,借日之光。每月晦朔,太阴与太阳同宫交会,月至此时黑而无光;月自初二初三离日渐远,日射光於月,生明而小,魂渐长魄渐消;至初八日夜,光平上一半,乃曰上弦;自此已往,至十五日夜,月与日相望,光明圆满而大,至此魂极而魄生;十六、七日以下,魄长魂消,月光渐减;至二十三日夜,光平下一半,乃曰下弦;自此退至三十日夜,月光尽而又还晦矣。周而复始,循环无穷,此天道运化自然而然,是以大修行人体此之理,运周天火候於一身。所言日月者,精神也,水火也,铅汞也,性情也。当作丹之时,以神合气,主固於内,飞神出在寅方,至申时进火,如日射光於月,渐渐生明而壮;流精化气,直入泥丸,如月与日对望,继此阴生,用《青女传》言,退符下入坤宫,日月合璧,结成还丹,丹始结而小,功深渐养而大,故谓日月有数,小大有定也。勤采勤收,时烹刻炼,真胎郁秀,智慧开通,故曰:圣功生焉,神明出焉。颂曰:日月周天数往来,功施梵气结灵胎。从微至着神超圣,火里栽莲朵朵开。
  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
  此承上云运行日月於一身,故得圣功生而神明出,於此故云:其盗机也者,此个盗字非世人窃盗之盗,乃运周天符火之法,一息工夫能夺天地一年造化。《丹经》云:五行顺行,虎向水中生;五行颠倒,龙从火里出。行此道者,天地不能拘,甲子管不得,是以大修行人乃天地外一贼尔。张紫阳所谓:工夫容易药非遥,岂非其盗机也哉?这个盗机至简至易,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以天下莫能见,莫能知也。君子之人得之,谦恭退隐,抱朴存真;绝聪弃智,惟德为身;损之又损,混俗同尘;来者即应,无喜无嗔。未尝显己之有道,此所以得之固躬也。《老子》曰:我有三宝,保而持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又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是也。小人之人若得此道,便要逞弄,不能伏藏,自是自大,自显自长,自伐自矜,欺人侮法,全无忌惮,薄德薄行,人皆忌之。如是之人,未有不陷於害而轻於命,如庞涓之流是也。经曰: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强梁者不得其死。孔子故曰:小人反中庸,小人无忌惮也。岂虚言哉?学人宜於此详察。颂曰:烧山符子盗天机,大象希形道隐微。君子得之身退守,小人一得便胡为。
  黄帝阴符经夹颂解注卷中竟

 

黄帝阴符经夹颂解注卷下

  黄帝阴符经夹颂解注卷下
  南昌修江混然子王道渊注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返昼夜,用师万倍。
  瞽者,无目之称;聋者,不听之谓。以世法言,人虽两目皆瞽,耳却善能於听;两耳虽聋,眼却善能於视。此谓世人贪心不止,随窍所漏,逐於外而失於内,此乃凡夫之人贪着其事,故设此喻以为学者之戒。今以道用言,大修行人圣智圆通,神机无碍,眼亦能听,耳亦能视,吁,夫视听之妙,非在眼耳,而实在神机之视听也。绝利一源,用师十倍者,此言以诚性为体,绝去利欲,清心一源,自得其虚灵不昧,终不及行武炼之工夫,故云用师十倍之力也,乃形容修性之工夫。纵得寂然不动,犹属阴神,岂若修命三返昼夜而有回阳换骨之妙乎?其三返有二说:外三返乃眼、耳、口,内三返乃精、气、神也。二六时中,外则回眼光,凝耳韵,缄口气,昼夜返顾於中,不可须臾间隔;内则混成三宝,不可蹉过天机,当铅见癸生之时,便当悬黍珠於空玄之中,握固不动,飞神沉下海底,炼精化气,迫逐度上南宫,补离作乾,继此已往,炼气化神,直下黄庭而止,巽门双开,大火暖炼,片饷之间,炼神还虚。虚空朗朗,复其性初,此乃性命双修之道。《度人经》云:中理五气,混合百神,十转回灵,万气齐仙。《丹经》云:不刻时中分子午,无爻卦内定乾坤。是以行道一次,则诸天遥唱,万帝设礼。修丹之力,其功莫大。三返昼夜,得非用师万倍者乎?颂曰:瞽听聋视妙心通,绝利清源十倍功。大药三般返昼夜,神施万化道无穷。
  心生於物,死於物,机在目。
  以世法言,众人之心被形所役,终日业识纷纭,一心未尝离物。心生於物,即死於物矣,其机在於两目。凡物现前目必先见,见爱动心,意识外逐,日积月增,作下死根,莫非皆从眼界之漏也。《老子》曰:人之生,动之死地。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心难制伏者,因机在目也。以道用言,大修行人端心清静,唯道为身。凡遇心生於物之时,举六通力,放大金光,照无极世界,运北斗南辰以复之,是得物死而我道兴隆,其机实在於天目流意提吸回旋之妙也。此须口传,未敢显露。川老注《金刚经》云:金刚脚踏地,幡竿头指天。要知端的处,北斗面南看是也。颂曰:心生於物死於物,机应分明在目中。十转回灵归窍妙,神凝气住道兴隆。
  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
  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者,此言天以生物为心,四时运化是自然之理,岂有意施恩哉?盖因万物之生,妖正并作,妖反害於正,是不得已大恩生焉。故用雷霆以申其令,扬烈风而播其威,使万物畏伏皈正。其有妖物不改过者,雷霆灭其形,风刀碎其体,去一害而安众。天威昭鉴,岂容其私?此天无恩而大恩所以生,大恩生而迅雷烈风莫不蠢然神妙鼓舞而作,顷刻遍满虚空,变化不可测也。圣人亦体天道而行,以安天下之民。民淳乐化,无恩可施,其或有悖逆为民害者,不得已建侯行师,陈甲兵以伐之,去一暴而安善良。亦如迅雷烈风,振其威严,示之强梗,顺於正命,此圣人无恩而大恩所以生焉。此皆以世法释,若以道用言,修丹之功亦同此理。当其心空性静之时,形忘物忘,亦无恩可施。因其有阴阳二气,动静不常而有分合之兆。时遇阴魔侵犯,我则正位中原,飞神摄召,阳雷电母,掷火奋迅,回烈风扫荡中山之阴。一息冥情,莫不蠢然畅然而若醉,此大恩生而施造化之功,结成还丹之妙也如此。颂曰:天本无恩恩大生,冲虚二气怒流行。雷轰风烈蠢然作,造化由来不顺情。
  至乐性余,至静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气。
  至乐者,神全也。至静者,精全也。此所谓神全不生忿,性乐有余裕矣。精全不思欲,性静有廉洁矣。老君授于吉太平之要,曰:夫人天付之神,地付之精,中和付之气。人能宝精去欲,固气爱神,内则身得长生,外则国致太平。况有诸内必形於外,了性则身清静,了命则丹圆成。性命双全,自然至乐性余,至静性廉也。天之至私,用之至公者,此言天与万物,唯天得其造化之大,以其不自生,是以能长且久,故能成其私,此天所以得之至私也。及其发用,大运流行,无物不被其泽,此天所以用之至公也。圣人体天道而修真,比之众人,而亦得之至私。及其用於事也,无一夫不被其德,岂不至公乎?禽之制在气者,此设喻之辞。禽即心也,神也,火也,南方朱雀也,此警示学人大要专心制气,以气为药物,以神为符火,探取依时,烹炼合法,自然阴气化为阳气,识神化为真人,混融一片,骨换身轻,如禽鸟翱翔太空,皆得制气之理,故仙人号曰羽客。施肩吾曰:气是添年药,心为使气神。能知行气主,便是得仙人。此之谓也。颂曰:气固神和乐有余。虚心清俭养真躯。丹成自与天长久,身若禽飞上太虚。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於害,害生於恩。
  生死恩害此四者,阴阳反复,彼此对待之理,有生即死,有死即生,有恩即害,有害即恩,此气数之然也。以众人言,贪生之厚,心被物迷,即造下死之根矣。若能死心守分,绝利清源,即得生之根矣。古人所谓:贪他的着他的,失便宜得便宜。是以圣人於此觉照分明。凡心生於物,心即死之;心既能死,道即生之。尹喜真人故曰:闻道於朝,死心於夕。《金刚经》云: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老子》曰: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夫何故我得彼失乃得生,彼得我失乃入死?学者可不慎欤?恩生於害,害生於恩者,此言恩中有害,害中有恩,正《道德经》所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文始经》亦曰:天下之理,恩或化为雠,雠或化为恩,此理属於事而言不闻。谭景升《化书》云乎:侯者人所贵,金者人所重,众人封公而得侯者不美,众人分玉而得金者不乐。是赏不可妄行,恩不可妄施,由为争夺之渐,即为死亡之基。此皆世法释,若以道用言,道由魔显,魔因道化。当性天云起之时,我则登引群真,转轮而复礼,岂不是恩生於害乎?苦海波翻之际,我则升玄同化而归尊,岂不是害生於恩乎?颂曰:心生有欲死之根,心死无为道自存。恩若妄施招祸害,害穷仍复见於恩。
  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
  愚人以天地文理圣者,此言愚人,非是言愚蠢之愚,盖为有等。学人因聪明所障,被文理所拘,竟不肯低下参访;至人穷究自身天地造化之理,只於外面寻纸上之文,亿度天地文理,快说快道,他遂以此为圣。吁,何其愚之甚也。以有道者观之,反为愚人也。我以时物文理哲者,此谓有道之人能大观天地,以四时之文、万物之理总归我身,明彻为哲。如牺皇仰观俯察,旁观鸟兽之文,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造书契。又如黄帝之广参,孔圣之多学,岂非由哲而至圣乎?近有注本多於此止,余按褚遂良得太极丹真人所注本及与张果老人注本,其下皆有二十一句百一十六字,极说得妙,今当以太极丹真人张果本为正。诸本逸去,皆后人传注之误尔,即非结经之义。颂曰:愚人外面论虚空,执理拘文性不通。岂识我家真妙用,朝朝日出岭头红。
  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虞圣,人以奇期圣,我以不奇期圣。故曰:沉水入火,自取灭亡。
  人以愚虞圣者,此谓有等参禅学道之人,起头不遇真师所授,他平日只以顽空为性,诸经不去参究,惟守一块肉心,灰心槁木,死捉个念头不放出去,不贪不求,他以此为圣,殊不知痴犹守於空穴,而终不得於鼠也。又如钻冰求火,而终不得於火也。我以不愚虞圣者,此言大修行人必须参拜明师,开发窍妙,广通诸经,究竟玄奥,何云是性?何云是命?性如何修?命如何炼?参去参来,直至到那参不得处方是不愚。到此之时,只用一个损字来受用,诸缘损尽以至无为,自然智慧生明,道冲灵应,我故以不愚虞圣也。岂不闻大舜之圣,每好问而好察迩言,大禹闻一善言则拜,颜子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以三圣之道,莫非好学而得,以今人之资不学可乎?《度人经》云:乃当洞明至言是也。人以奇期圣者,此言有等。学人不求正法,唯务异端傍门小法奇怪之术以惑后人,如巫炎等尚泥水丹法,择美女为炉鼎,以三峰为采战,金枪不倒为固济,提吸女精,作黄河逆流为丹头,以多入少出为行火,如此,谬术大乱正宗;又有等以手为雌雄剑,取女癸为丹头;又有等休妻绝粒,漱津运气,摩擦搐,吸日月精华,烧茅弄火,如斯等类,何啻千门?他以此奇而期圣也。《丹经》故曰:道法三千六百门,人人各执一为根。岂知赀子玄微处,不在三千六百门。《金刚经》亦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是也。我以不奇期圣者,此言得道之士常以无事取天下,内则存真养素,外则随事应机。国土清平,无为而乐;魔兵忽生,摄情一息;自然而然,无理至理,此所以不奇而期圣也。故曰:沉水入火,自取灭亡者,此当有二说。以弄奇术者言,自迷正宗,丧失真道,耗其灵根,如是之人,将身蹈其汤火,日取灭亡也;若以有道者言,当作丹之时,则行戊己之门,以戊土下沉於水府,捉坎阳去补离阴,成乾之后,以己土退符,流珠复还神室,火炼混融,尘垢尽净,觉身忘如一,太虚洞妙无际,此所以沉水入火,自取灭亡。尹真人《述说经台诗》云:心昧玄言沉地府,性通妙语合天心是也。颂曰:愚人六会弄顽空,用术为奇性自蒙。我以无为清静道,黄金炼出满炉红。
  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
  自然之道静者,此谓天道流行,四时宣气,本自然而静,所以天地万物生。圣人体天道而行,亦自然而静,以无事定天下,所以四海万民乐无名之朴。《老子》故云:行不言之教,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是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者,此言天气不下降,地气不上升,上下不通,故天地否,遂成孤阴寡阳。二气偏陷,五星失度,日月相刑,四时不调,寒暑失节,冬天震雷,夏月飞雪,赤旱洪漂,万物耗竭,此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也。彭真人曰:阳火过刻,水旱不调,凝冬变为大暑也;阴符失节,寒暖相侵,盛夏反为浓霜也。金宫既砂汞之不萌一鼎,则虫螟之互起,大则山崩地圯,金虎与木龙沸腾;小则雨暴风飘,坎男共离女奔逸,此之谓也。阴阳相推而变化顺者,此言阴阳有离合之妙,水火有既济之方,采药依时运符合刻,自然阴阳相推而变化顺,是得形神俱妙,与道合真也。颂曰:自然道静物生全,阴错阳差便属偏。会得阴阳颠倒甩,回童返老寿齐天。
  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乎象矣。
  是故者,乃转语之辞,於此故总结《阴符经》三篇内旨之意。圣人者,有道德之尊称也。知自然之道不可违者,此言我既知大道是自然之理,则当守我自然之道不可违,而岂别求於他也?因而制之者,此谓我身之神气如龙虎之难调习,必须因时运转,逆回土釜而制伏之。学人能领悟此意,可以炼还丹矣。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者,此言工夫炼化之后,自然真空朗彻,如万里无云之状,当此时,形忘物忘,性静杳无,名象难描难写,岂律历所能契邪?爰有奇器者,此谓三宝混合,养成灵丹,贯石透金,变化自在,是为无名之器,岂非奇器者乎?大修行人有此奇器,运用大化如指掌,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矣。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乎象者,此言神机刚烈,鬼自伏藏;阴尽阳纯,脱胎神化;自此移神,上居泥丸之宫,正要脚踏实地,子细保养;迸破天门,阳神欲出,勿可轻纵,直待存惜如孩童,力健能走然后可以出神。故曰:阴阳有相胜之术,内功已就,外行圆成,自然感帝君飞诏来征,则身乘云軿,鹤驾霞光,缭绕天香馥郁,上升玉京金阙,随其功行而与仙宫,岂不是昭昭乎进乎象矣?如轩辕黄帝於巴山与后宫及群臣七十二人乘龙而飞升,又如舜帝於苍梧何侯之家五老捧诏而飞升,又如汉之天师张道陵,晋之许旌阳、葛仙翁皆同妻子白日飞升,为金阙之臣。神仙之学诚有验也,古今得道者奚止万千之数焉?学者不可以神仙为荒唐而生退心,大要信得及更求明师口授,勤行修炼无二,尔心自有天仙保举,必登仙翁之品,不虚言也。颂曰:胎仙养就脱阴符,朝拜高尊入玉虚。进象昭昭神变化,鸾翔凤翥驾云车。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妙经纂图解注-元-王玠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纂圖解註
經名: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慕圖解註。元代道士王玠(字道淵)撰。一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神部玉訣類。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序

竊謂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化之不測之謂神。夫太上老君之神聖,居混沌之始,為萬炁之宗,變化不可測也。於傳考之,初三皇時為萬法天師,中三皇時為盤古先生,後天皇之世為鬱華子,神農時號大成子。至軒轅時為崆峒山人,號廣成子,授道與軒轅氏。少皡時化號隨應子,顓帝時號赤精子,帝譽時號録圖子,帝堯時號務成子,帝舜時號尹壽子,夏禹時號真行子,商湯時號錫則子。雖累世化身而未誕生之跡。至商王陽甲時分身化炁,寄胎於玄妙玉女八十一年,至武丁時庚辰歲二月十五日卯時誕於楚之苦縣瀨鄉曲仁里,母攀李樹,從左脇降生,鬚髮皓然,其顏如童,遂以李為姓,名耳字伯陽,謐曰聃,號曰老子。至周文王時為守藏史,武王時遷柱下史。見素抱朴,少思寡欲;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隱道不彰,謙德不顯;內則固真養命,外則遠害全身;博古知今,無理不澈。東訓尼父,故有如龍之歎;西化金仙,大地作獅子吼。述《道德》五千言,授之尹喜。歷代變現,以道弘化。為見世人貪迷不悟,自失元真,故說《清靜經》一卷,為諸經之首。其言簡而道奧,垂示生死之因,開化玄風,誘人向道,領悟三生之理、不死萬劫之真。余嘗參究其經,未得其趣。近因師點開心,易得造化真常之宗,始識羲皇畫卦之妙,方知孔聖贊《易》之音,究其金仙般若之道,若合符節。夫太上之聖,超生死而獨立,亘今古而無雙,是以百王取則,累聖攸傳。人或以為虛無異端之教者,便是非聖人者無法。道本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得之者,愚可以智,濁可以清;修之者,石可以金,凡可以聖,出乎三界之外,永為上仙,豈不玄哉。余以管窺之見,將是經逐節引先聖先賢之語,解註于下,而又纂圖貫通經註,曲暢旁通,一覽澈見,言辭雖鄙,無非直解其義。未敢為是,其與我同志者鑒諸。混然子王玠道淵叙。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纂圖解註

混然子王玠道淵纂圖解註

太者,無大可謂之太也。上者,無極可極謂之上也。老者,道尊德貴亘古今也。君者,主也,一靈為萬物之主宰也。說者,開化也。常者,真常之道,不變不易也。清者,至虛無體也。靜者,至潔無雜也。妙者,玄之又玄也。經者,天道之常、人之有心也,又言人人共行之徑路也。太上見世人生居劫濁之中,食著物欲,昧了本初之性,憂道之失也,不得已,故說《清靜經》開化世人,誘引知其本末。言人初生是為赤子,赤子之心未嘗有不善,只因年漸長成,眼中見色,耳中聞聲,鼻中嗅香,舌中知味,貪愛不息,習染漸深,是以情牽欲蔽,與道相違。人若能清其心,靜其性,明其善,復其初,一念不生,諸塵不染,自然清靜,與道合真矣。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道生,自然。

大道者,至虛無體,本無形、無情、無名也。當浩劫之始,已有梵清景三氣,太清、太微、太素,隱而無象,溟溟涬涬,遼廓無光,一混沌而已。渾是陰氣,裏外虛中,有箇乾健不息之理,蟠旋而極,是有一陽初動于中,便生奇耦,分陰分陽,生育天地。清氣上而為天,濁氣下而為地。天地既判,萬物居其中。陰氣出地,而復上昇於天,陽炁從天,而復下降於地,陰陽往來,循環不已。是以日月運行,五炁順布,四時行焉,故能長養萬物。大則天地,小則微塵,無一物不是道之化育。善參究者,反身求之,我身即天地。道雖生我無名,我故名之道也。《道德經》云:有物混成,先天而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已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是也。

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言道者是誰?

太上言道大沖虛,本無名喚,因不虛立,假形而用。且夫人身之生也渾淪,是箇太極,則天地萬物之道總在我身。心之虛靈,道自歸之。靜為性,動為情。性主乎內,為體;情運乎外,為用。體用一源,顯微無問,乃曰道。道之為言,精氣化形,神虛今妙,豈可以知其名也?若不言道,何以呼之?是不以已,強名稱之曰道也。《道德經》云:道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信。故顏子欺聖人之道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然在後。是以易存無體,神化無方,此之謂也。

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氣化,生形。

夫道之為物,虛而無象,因氣化而有道之名。道生于一,一生于二,二氣感合而生萬物,理自然也。道居天地之先,包含覆載,寂靜無名,乃曰無極之真也。無極之中道因虛極而已,陽發而遂通,無極而太極,是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也。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陽清而為天,主於動;陰炁濁而為地,主於靜。天覆於地,地載於天,天動地靜,二氣互交。陽氣先者為陽道,陰炁先者為陰道。《易繫》 所謂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男體天故清、故動,女體地故濁、故靜。男女相感,陰陽翕暢,泄其真精,降本流末,而生萬物。萬物之生,同此之理,炁質化行,各從其類,生生化化,則道無不一焉。孔云: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是以順則生人、生物,逆則成佛、成仙。周子作《太極圖》,深得其旨矣。是故斯經尊妙,只此數語,已了一本《周易》。以丹道言之,天地喻爐鼎,男女喻坎離,以乾剛運陽火不息,乃曰天清、男動;以坤柔退陰符而混藏,乃曰地濁、女靜。因陰陽有動靜之機,故用抽坎填離,返本還源而復道,是降其本而流其末,生養吾身之萬物也。有何疑哉?

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返本還源。

清者,元陽祖氣也;濁者,幻形陰氣也。動者,陽之靈也;靜者,心之地也。言人之生也,四大一身皆屬陰,唯有此一點元陽祖氣在人身天地之正中,乃曰命蒂。有蒂則有根,根深而蒂自固,精乃為根,氣乃為蒂,神為根蒂之主靈。達斯理者,可以全真,自然精全而能化氣,氣全而能化神,神全而能化虛,虛空獨立而無死生。當作丹之用,以性內運,以情外移,乃曰清者濁之源。以戊己二土攝回十方之氣而臻靈,乃曰動者靜之基。此妙存乎口訣。

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心要在腔子裏。

常者,平常也。清者,萬緣頓息也。靜者,一念不生也。言人能於每日平常二六時中行住坐卧,收其放心,存其良心,內不出,外不入,一心空澈,唯道為身,自然慾忿不生,神自清而氣自靜,性自住而命自停,則天地之道總歸於我身矣。孔子曰: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又語云:君子無終食之問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堯授道與舜曰,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是也。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動念即乖。

神者,人身中之元神也。神為萬物至靈,虛含洞妙。自曠劫至今不曾添( ),不曾减( ),本無其清,亦無其濁,是自然之妙也。白紫清真人曰:此神非是思慮神,乃與元始相比肩。大則包地包天,小則藏諸一粟,朗朗澈,豈可以有好清也。若以神思神,便非神也。何況神去好清,卻不知被清字縛住,則心地愈生雜念,擾之不寧也。《道德經》云,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也。

人心好靜而欲牽之。法出奸生。

心即神也,神即心也。欲者,私念也。牽者,引去也。言人之良心本來空寂之妙,不動不靜,非思非言。一法不立,萬法昭然,有何靜可好?達磨曰:不思善,不思惡,只恁么地。孔子曰: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是以聖人得心法相傳,故能安心如是,渾然天理,無有罣礙也。人雖有賢哲之資,不得真師口訣,則心無棲泊之地。存之則有,不存則無,只是把捉其心,私意揣度。聖人之道亦以其心好靜,被靜縛住,卻不知眾欲已牽引良心出於萬里之遠矣。豈聖人三返回靈,復其見天地之心也哉。於此宜玩味。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克己復禮。

六欲者,眼、耳、鼻、舌、身、意也。三毒者,貪嗔癡也。人身之中有三尸之神,其名曰彭琚、彭躓、彭蹻,是為三魂。人有念頭不正者,魂神即令人馳聘錯亂,貪著邪淫,入於鬼道,喪本迷真。《度人經》所云,鬼道易邪是也。世人若能解悟四大一身,是地、水、火、風假合而有此幻形,到頭終有敗壞,睹其萬物之有形者,無不同此之理,我則從今不貴其物,唯究一心。心為一身之寶。心是地,性是君,君來心地上居住,主宰萬機,常存淵默之真。此靈不隨世變,一切物欲盡能遣之,自然心自靜而神自清,六欲不生而三毒自消滅矣。《道德經》云,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是也。

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自家人生天地之間,風土不同,則命稟各有殊異。性非不靈也蓋因受氣之濁性,天常如黑雲之蔽,所以眼見耳聽、鼻聞、舌味,對境觸物隨窮所漏,放其心而不知返也。元神昏散,故不能復其本真,而自墮冥劫者,為心不能澄也,欲不能遣也。

能遣之者,內觀於心,心無其心;外觀於形,形無其形;遠觀於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唯見於空。虛靈不眛。

此一節言學人能直下悟見,絕欲清源,立志如山之不動,雖傍柳隨花倚染於我,內則觀於心,心亦忘也;外則觀於形,形亦忘也;遠則觀於物,物亦忘也。既悟三者都忘,唯見身中是一箇太虛,清清朗朗,廣大無邊,不知天地為我,亦不知我為天地。行功至此地位,方見其空之妙。是謂案非可象,物非可物。《道德經》云: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易?艮卦》云,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是也。

觀空以空,空無所空;虛無生有。所空既無,無無亦無;大道無形。無無既無,湛然常寂;神氣合一。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易相無體。欲既不生,卽是真靜。與道合真。

此一節乃承上云,三者既悟,唯見於空,恐人著在頑空上存意,故於此發明觀空以空,空無所空,乃謂要人活潑潑地,當性天無欲之時,吾以觀其徼。《道德經》謂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也所空亦無,無無亦無者,此言既得復道還空,空氣清朗,廣大虛寒無際,實無象之可觀也。無無際無,湛然常寂者,此言既得一切忘盡,則吾身自然真一常存也。寂無所寂,欲豈能生者,此言性非死寂,我但隨應變,無住於相,如是降伏其心,豈能生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者,此言勤行符火之道,已得梵氣臻靈,結成金胎聖賢,陰濁消滅而真道純陽,打成一片,客塵自不相干,智慧發現,性剛潔如山之嵬然,真靜不搖也。到此田地,方是超凡入聖,與天齊年,豈虛語哉。

真靜應物,應物無染。真常得性。一念不生,常應常靜,萬緣頓息。常清靜矣。智慧圓滿。

此一節承上云,欲既不生,即是真靜,故次之以真靜應物,真常得性。所謂聖智圓滿,性自真靜。凡物之來,隨物轉應,如盤走珠,圓陀陀地,

轉漉漉地,則此心坦蕩無礙,自然應物無染而得性矣。《道德經》云:夫物芸芸,各復歸其很。歸根曰靜。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金剛經》 云: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尹喜真人曰:凡物之來,吾皆應之以情,而不對之以心。孔子曰: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以此言之,豈不是常應常靜、常清靜矣。

如此清靜,漸入真道。道者以誠而入。

此以下為化眾生向道,或有愚可以智,濁可以清,豁然頓悟種性者,故告戒如此清其心、靜其性,不與萬緣作對,只恁麼修去,革其舊染之污,而日新其德,自然漸入真道矣。

既入真道,名為得道。我即元始。

此承上云漸入真道,乃謂學者已得覺性之理,於未得師授口傳其秘,於此故啟喻既入真道,名為得道者,此言真道非是聰明廣記,口須三昧講說之道,實乃是身中三真三全之妙,必拜真師,耳畔一語,直下安心,方入真道。養性不失其中,修命而運槖籥,不失其篩,自然性命混融,金液流注,是故名為得道也。

雖名得道,實無所得。本來空寂。

此承上云名為得道,恐學人明理未澈,著在得字求想,則道反背矣,故次之以雖名為得道,實無所得,直欲學人參須實參,悟須實悟。夫道之為物,大象無形,大音希聲,大方無隅,實無名喚。人身四維上下纔著一處存思,便不是也。又不可離了此身,向外別求。不可思,不可議,亦非動,亦非靜。一體萬殊,萬殊一體。頭頭物物,總皆現前到這裏,轉得一語,則鐵壁銀山,驀直透過,方是得道。得之無得,不被相惑,但吾一靈真性覺照,常居象帝之先,朗朗分明處,乃曰真得。正丹家所謂不見中親見,見中不見;不聞中親聞,聞中不聞。透得這箇破,參學事畢,何得之有?

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一以貫之。

化者,開發也。眾生者,貪著之人也。此結前云如此清靜,漸入真道。太上以謂天下人物之多,聖凡混雜,是種性難見,其中豈無有根器者,故以道曲折引喻,開化其理,或有利器之人聞吾此說,直下悟見,即得頓脫根塵,唯道為身,向我道中參究不怠,勤而行之,乃曰為化眾生,名為得道。得之為言,本無所得,但為他人說此得字,誘眾人必是將心想道而不忘也。《道德經》曰: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是以人人本具,無不與我同性,只因貪著其事,乃名曰眾生。若能真箇領悟之者,皆可以傳於聖道也。如六祖盧慧能本廣東犵狫,一聞客人誦《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言下大悟,次後竟至馮母山拜見五祖,問其由,答言如湧泉。故見其根器大利。恐人謀害,叱令舂碓,人不為意。後五祖故令大眾作偈,能明心見性,見即付之衣缽。眾皆讓首座神秀作偈,神秀述偈四句,未盡其善。惠能一聞,即次其韵曰:菩提無有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五祖暗點頭,約其夜半付中堂,以袈裟圍繞其身,將《金剛經》誦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於此印傳心法,授與衣缽,而復送之過江,遂為一代祖師。此所以人不可以形觀,當以志看。如馬丹陽度任屠,始則為凶人,一旦醒悟,即為善人。以此論之,豈不是能悟之者,可傳聖道也歟?

太上老君曰:

此名太上者,乃真人稱述之辭。前之所言道也,於此以下又起箇名喚,所言者德也。《道德經》所謂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故有上士、下士之不同也。學者宜具隻眼看。

上士無爭,下士好爭;各見不同。

上士者,聖人大德之謂也。下士者,賢人執著之謂也。聖人之心,渾同天理,無分賢愚皆包之,和光混俗,與眾同塵,謙躬處於卑下,銼銳埋鋒,不露圭角。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行不言之教,處無為之事,與人無辯無爭,乃曰上士也。賢人之心有所執著,以謂人之學皆不如己之學,自是自彰,自矜自伐。論其古之賢哲,則謂其曰長,某曰短;論其今之人,孰曰是,孰曰非。成仙成佛之聖,猶非其虛無寂滅異端之學如是好爭,乃曰下士也。尹喜曰:聖人龍之,賢人蛟之,龍能化蛟,蛟終不能化龍,此之謂也。

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名道德。謙德者全,執德者偏。

上德者,無為之道也。下德者,有為之道也。執者,執著不通之謂。德者,得也。心之所蓄,性之混融,開物成務之理也。此言上德之聖人未嘗顯己之有德,藏身濳迹,抱朴含光,專氣致柔,如嬰兒也。下德之賢人執著其事,唯於世情是非、得失之場理論,揚於己德,以被聰明所蔽,故分其彼此貴賤、高低,如是執著,故不明其有道德也?《道德經》不云乎: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故太上所謂我有三寶,保而持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孔子曰:聖吾不能,我但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終不曾言自已之有德。以此言之,豈不是上德不德也。下德執德之人,著形所見,其於政事、文章、詩詞、方術有能其一者,便自高大、誇逞其能,執著一偏之見,豈可以明道德也。以堯舜之聖,善與人同,以大禹之明,聞一善言即拜,何嘗執著?學人宜於此詳味。

太上老君曰: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何以故?為有妄心。求生之厚。

此一節又題太上之名者,乃真人稱述,警戒世人,於此著眼看眾生所為之事。所謂眾生者,乃愚昧貪著之人,形須人身,心實乃是獸,性海黑暗,逐浪貪生,全無一分德行。上不畏君王之法,下不惜父母之身,盜竊奸欺,靡所不至。所以不得真道者,為其有妄想之心,私慾交蔽,則道愈失之矣。《道德經》云:大道甚夷,而民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彩,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謂盗誇,非道也哉。又云: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狹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如是之徒,至死不悔,其心猶念未足,輾轉作下輪迴種子,皆由一箇妄心迷失真道也如此。

既有妄心,即驚其神;被他欺下。

此承上云,因眼見於色,神即領受在心;心既領受,遂起妄念,本身元神化為識神;神隨境亂,意逐情迷。《道德》云:所謂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即驚其神也。皆因心君不能為主,被色相眩惑,耗散其真道,則夢寐亦不安寧也。

既驚其神,即著萬物;眾欲交攻。

此言神想於物則心地自不安神故,有驚見一物而著愛於物,被物牽引放縱,不知其鄉,是以著萬物而不知其厭足也,合身履險亦不知危也。

既著萬物,即生貪求;認賊作子。

此言神著萬物,蔽隔真性,隨陰魄之營。營則流情,落於醉生夢死之場,貪求入於愛河欲海之地,無休無息,萬緒千頭,則終身不救也。

既生貪求,即是煩惱。自詞枷帶。

此謂貪求乃入邪道之源矣。今日貪求,明日貪求,見之者即貪,聞之者即求。每日種種所得,而心終不知止,卻不知已造下煩惱根業,家雖豐足而生賊盗,百計千謀,心放不下。古人所謂財多累身,所以被他縛住,添箇煩惱,而禍起隕身,因自取之也。

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著形害了。

此一節總結上云,眾生為有妄心,不得真道之故,舍死貪生,作下煩惱種子。眾生之為心,唯求利以厚其生,只圖目前家道豐富,沉滯色聲香味之場,迷惑有無愛欲之趣,是自取於煩惱妄想,憂苦身心。平日所為,不忠不孝,欺天瞞人之罪,鬼神暗録其尤。一旦天灾罪己,禍害刑身,或陽報其惡,或陰罰其愆,是以遭於濁辱,流浪生死,一靈不知,所自化生,異類之中,百千萬劫,難獲人身,常沉苦海,永失真道也。世人若能回頭鑒此為戒,早參至道之宗,免墮輪迴之苦,聖人豈欺我哉?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與太虛同體。

真常者,不生不滅也。無始劫來只恁麼也。悟者,覺悟此理也。自得者,親聞見也。清靜者,湛然無染也。此言人能覺悟自性,本來圓成,不假修合。始因氣化,結形真靈,入殼被形,所罩靈性,於此隨氣質發現。故聖賢愚之不同,雖大智不能無下愚之心,然下愚不能無上智之性。此所以要悟要修。悟者,性也;修者,命也。性命雙修,方是自得真常之道。既得性命混一,道大沖虛,吾心自然清靜,無有往而不知,無有來而不應;內則了證死生,外則能盡人事。此乃總結斯經一篇首尾之妙。前言曰道,後言為德,實發《道德經》五千言之骨髓,直欲世人明此道德之理,明道者不有德,乃曰上士,執道者不失德,乃曰下士,妄心貪求者乃曰眾生。故此經末言真常之道,悟者自得,乃太上好生,慈憫眾生之苦,多方曲喻,令人早早回頭,領悟此道。或有豁然貫通悟見者,即得常清靜矣,豈不玄哉?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慕圖解註竟

真人讚

仙人葛玄曰:吾得此道者,曾誦此經萬遍。此經是天人所習,不傳下士。吾昔授之於東華帝君,東華帝君授之於金闕帝君,金闕帝君授之於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傳,不記文字。吾今於世書而録之。上士悟之,昇為天官;中士悟之,南宮列仙;下士悟之,在世長年,遊行三界,昇謁金門。

此章乃仙黃葛玄讚太上說經之妙,此經非是文字之經。自曠劫至今,不生不滅,不增不减,為道之徑路也。人身玄關謂之經,行道工夫謂之誦。誦非口誦,乃用乾坤闔闢之機關,運坎高顛倒之妙用。昔仙翁感授道之後誦萬遍者,行此道也。萬遍乃工夫,行運不絕,綿綿若存也。得其一粒黍米之珠,落于黃庭,結為空氣金胎,如母之育嬰,兒神澆灌,十月胎完,天門迸破,陽神出現,千變萬化,乃曰真人。是此經之功德,大不可思議,天人所習之文不可輕傳於下士也。傳道傳經,傳之有德忠孝之人。輕傳之者,叉遭天譴。張紫陽三度非人,三遭天譴是也。仙聖每每隱祕此經,唯以口口相傳,不記文字,恐天魔之泄慢。因後人不及古人純朴者多,若不以文字開化,則眾生何由而悟,不得已筆録其經,傳流于世。上士悟之者,勤功修證,昇為金闕之仙;中士悟之者,久久修證,乃為南宮之列仙;下士悟之者,亦為地仙,在世長壽,隱顯莫測,可以道行三界,昇謁金門也。

左玄真人曰:學道之士持誦此經者,即得十天善神擁護其人,然後玉符保神,金液鍊形,形神俱妙,與道合真。

仙翁重讚此者,老婆心功,剖露是經之祕,實金丹大道之宗,學道之士者,乃誘後來學仙之人也。所謂持誦者,信受奉行之也。十天者,流戊就己,戊己二土各五,共成十數,乃曰十天也。玉符者,符火也。金液者,神水也。當其一陽初動之時,便以神歸炁,炁歸竅,況下海底,去抱出日頭來。是持誦此經也。流戊土,迫逐金精,上昇南宮,繼此後用己土斂陽退陰符,同歸坤中之位,乃曰即得十天善神擁護其人也。神安隱,鎮氣發火,沖逼出其身玉漿金液流注,乃曰然後玉符保神、金液煉形也。形曰命,神曰性,性合一乃曰道。故言形神俱妙,與道合真也。若以世法言,凡有道之人,自有十天善神長擁護其人,豈虛言哉?《道德經》 云:入甲兵不被刀刃,入虎兕不被爪牙,是也。

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經,悟解之者,灾障不干,眾聖護門,神昇上界,朝拜高尊。功滿德就,相感帝君。誦持不退,身騰紫雲。

此篇乃祖天師張道陵稱讚之詞。所謂人家者,非人家之家,乃指人身正中之心也。此經者,即寶珠也,寶珠即道也。悟解者,親得見聞之妙,理當鉛見癸生之時,懸寶珠於空中,去地五丈,飛輪旋轉諸天星宿,盡入珠口,化煉為丹,此真悟解也。既得丹凝成片,浩氣純陽,自然灾障不干,乃得諸天眾聖暗加神護其身。是以一身萬神也,一氣萬氣也。丹成之日,脫胎換鼎,移神上居泥丸玉山上京之上,而有三清所居,則吾身朝謁高尊,直待功成行滿,乃感帝君而録籍。身常清靜,潔戒精嚴,行此道誦持不退者,自有天頒勑詔,來徵身騰紫雲,而白日飛昇天闕也。如漢祖天師誅妖馘祟,葛仙翁祭鍊鬼魂,許旌陽斬蛟誅蟒,皆得大功行於世,舉家飛昇。學仙之道,誠有之也。

青天歌注释-元-王玠

青天歌注釋

經名:青天歌注釋,又名止長春青天歌注釋。元王玠注釋。一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真部玉訣類。

青天歌注釋

混然子註釋

青天莫起浮雲障,大道本無為。雲起青天遮萬象。有為皆是錯。

青天者,指人性而言也。浮雲者,指人雜念而言也。此二句是修行人一箇提綱。大凡平日二六時中,心要清凈,意要湛然,不可起一毫私念,間隔真性自然,如青天無雲障也。若苟有心君不能為主,對境觸物,隨念所遷,其出彌遠,是雲起而遮萬象也。

萬象森羅鎮百邪,性靜情逸。光明不顯邪魔旺。心動神疲。

此謂一性正位,百邪自歸,則身中天地,萬氣一氣也,萬神一神也。自然心君泰定,而鎮百邪也。若忿不能懲,慾不能窒,放情不返,被魔所攝,是吾光明不顯,而邪魔旺矣。

我初開廓天地清,克己復禮,萬戶千門歌太平。天下歸仁。
此言得道之士,勘破生身本來無箇甚麼,只恁麼清靜存真,常如赤子,性自空而命自固,則通身四大、八萬四千毫孔,血氣週流,無處不暢。《易·坤卦》云:黃中通理,正位居體,暢於四肢,美在其中矣。豈不是天地清而萬戶平也歟。

有時一片黑雲起,忿不懲慾不窒。九竅百骸俱不寧。水火不濟。
此言人有惡念動處,即如黑雲之起。當此時急要知覺,便好回光返照,養其良心可也。若無禁戒,隨眼耳鼻舌四門所漏,被形所役者,性天則黑雲鎖閉,苦海則淫慾波翻,是以一身九竅百骸俱不寧也。《道德經》云:開其門,濟其事,終身不弊。禪家所謂不怕惡念生,只怕知覺遲。孟子又曰:失其鷄犬而知求,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學者可不戒歟。

是以長教慧風烈,神一出便收來。三界十方飄蕩澈。洗心滌慮。
此一節警戒學人,心常要在腔子裹,一動一靜,在乎剛潔,不可與萬緣作對。若遇諸色相,須是决烈其志,慎勿動念。尹喜真人曰:凡物之來,吾則應之以性,而不對之以心。《金剛經》亦曰: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如是降伏其心。孔子故曰:君子素其位而行, 不願乎其外。此所以教人心君若能主正,智慧自然圓通,則身中三寶歸體,十方肅清,無有障得也。
雲散虛空體自真,一真常存。自然現出家家月。通身是道。
此承上云既得三界十方,蕩澈自然,一念不生,則吾真性常存,其妙通身,星月俱現光明,此乃內景坐忘之道也。如《度人經》云:諸天復位。又如顏子屢空是也。

月下方堪把笛吹,癸生須急採。一聲響亮振華夷。回風混合。

此以下乃言修命工夫。月下者,言身中冬至子時,一陽動處,癸生時
也。當此時,急下手採之,便以神呼氣,氣歸竅,內吹其音,外閉其門,調和律呂,混合百神。此乃吹吾身中無孔之笛,發一聲響亮,而振動華夷也。非遇真師,口訣不可知也。

驚起東方玉童子,水府求玄。倒騎白鹿如星馳。取坎去填離。
驚起者,熏蒸也,從下而上也。東方者,甲木生火於寅位也。玉童子者,流意飛神也。倒騎者,逆轉也。白鹿者,練精化為白炁也。總而言之,凡作丹入室之時,性君主內流意,沉下水府需蒸,存中根,俟陽火漸熾,舉動上頭關捩,從寅至己,流戊土,督進陽火,迫逐金精,直透三關,上入南宮,補離中之陰,是成乾象,則要如星馳之速。

逡巡別轉一般樂,出有入無。也非笙兮也非角。無象之象。

逡巡者,杜漸也,從上而下也。別轉一般樂者,此言六陽會乾,陽無終極之理,一陰生于五陽之下,繼此以往,則當杜漸。自午至亥,以己土退陰符,從金闕下鵲橋華池,滂滂沛沛,入重樓絳宮,直送至坤宮土釜而止。產箇明珠似月之圓,非笙非角之可比也。

三尺雲璈十二徽,三花聚鼎。歷劫年中混元斲。五炁朝元。
此承上云別轉一般樂之意。於此故云三尺雲璈者,乃言三般大藥歸鼎,妙合凝真,一息工夫即奪回一年十二月造化。丹經所謂簇年歸月,簇月歸日,簇日歸時,一時之中只用二候,運行週天符火,採藥入室,以行內事,混融煅煉,結成聖胎,乃曰歷劫年中混元斲也。《度人經》云:中理五炁,混合百神,十轉回靈,萬炁齊仙。了真子故曰:大藥三般精氣神,天然子母互相親。回風混合歸真體,煅鍊工夫日日新是也。

玉韻琅琅絕鄭音,天無浮翳。輕清徧貫達人心。四氣朗清。

此承上云混元斲之義。於此故云玉韻琅琅者,乃得其真火煅煉之功,脫去其舊染之汙,是得神和而氣和,如舜韶之純翕,從此絕其鄭聲之淫,覺吾身中土皆作碧玉,無有異色,自然徧貫,達於人心也。《度人經》云:金真朗郁,流響雲營,玉音攝氣,靈風聚煙是也。若非真傳實踐工夫,知如是妙乎。

我從一得鬼神輔,魔無干犯。入地上天超古今。應化由我。
此言丹道圓成,變化自在,則宇宙在乎我,萬化歸乎身。到此地位,陰陽由我運,五行由我役,風雨由我召,雷霆由我呼。是以現大身,徧微塵,藏小身,載須彌。于是鬼神莫測其機,自得束首侍衛,入其地上其天,超古今總在我,應化無窮也。

縱橫自在無拘束,不被形縛。心不貪榮身不辱。內外俱忘。
此承上云超古今之義。於斯故云縱橫自在者,乃言唯道為身,不隨世變,倒用橫拈,變化由我,豈有拘束也。富貴榮華,到此時盡底掀翻,豈心再有貪榮而身有辱也。此箇活路,若非大丈夫决烈手段,焉能致此。

閑唱壺中白雪歌,道大中虛。靜調世外陽春曲。超出三界。
此言閑唱者,自得其真樂也。則吾身別有壺天景致,常有漫天白雪之飛,清清朗朗,了無纖塵可入。《莊子》所謂虛室生白,神明自來。尹真人亦曰:一息冥情,而登大道。此所以九和十合,一氣純陽而超三界之外,豈非歌陽春之曲乎。

我家此曲皆自然,形神俱妙。管無孔兮琴無絃。與道合真。
此言九轉丹成,脫胎神化,是自然之道,體同虛空,非形象之可覩。元始天尊故曰:視不見我,聽不得聞,離種種邊,名為妙道。豈管真有孔而琴有絃耶。這些消息可以默會古人,所謂道本無形,我亦非我,鐵壁銀山,驀直透過。學人於此轉得一語,則參學事畢,有何疑哉。

得來驚覺浮生夢,虛空粉粹。晝夜清音滿洞天獨露金真。

此一節總結一篇首尾之妙。所謂得來者,得來真道,永證金剛不壞之身,覺悟浮生一切有為之法,如夢幻耳。是得今日昇無上妙道,身中晝夜常有仙樂之音,滿洞天也。此又警示後之學者,縱得功名蓋世,文章過人,不得真傳至道,到頭總是虛浮,不着實也。若只管貪迷不醒,流入浮生夢寐,輪迴無期,何能出於生死。除是决烈丈夫信得及,參得透,割得斷,一悟回頭,直超無色之界,向吾大道而修,內則存神養氣,外則混俗同塵。此乃在世出世,即與仙佛並駕,豈虛語哉。

青天歌注釋竟

崔公入药镜批注-元-王玠

崔公入藥鏡注解

經名:崔介入藥鏡注解。元混然子王玠注。一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真部玉訣類。

崔公入藥鏡注解序

神仙之學,豈凡夫俗子之可聞。必是大根大器決烈丈夫、明眼高士之可為也。且夫學者為者何事?外則窮天地施化之理,內則明身心運用之機。然雖如是,宣尼若不遇老子親授,故無猶龍之歎。瞿曇不是古聖再來,豈有出世之見。所以學者如牛毛,達者如麟角。此無他,在乎得傳與不得傳耳。神仙之學,不過修鍊性命,返本還源而已。採先天一炁以為丹母,運後天之氣以行火候。以火煉性,則金神不壞。以火鍊其命,則道氣長存。換盡陰濁之軀,變成純陽之體,神化自在,應運無窮,豈不奇哉。余見其今之學仙者紛紛之多,及至與其辯論真訣,人各偏執一見,不合先師正傳之道。觀其《崔公入藥鏡》八十二句,言簡而意盡,貫穿諸丹經之骨髓。予不愧管窺之見,遂將吾師所授口訣,每四句下添一註腳,部露玄機,作人天眼目。後之來者與我同志,試留心玩誦,斷斷有神告心悟之效無疑也。或者有云吾註不足為信,而崔公之言當以為實,依而行之,信而從之,運鍊一身,則學仙之能事畢矣。脩江混然子序。

崔公入藥鏡注解

混然子注

先天炁,後天炁。得之者,常似醉。

先天炁者,乃元始祖炁也。此祖炁在人身天地之正中,生門密戶懸中高處,天心是也。神仙修鍊,止是採取先天一炁,以為丹母。後天炁者,乃一呼一吸,一往一來,內運之炁也。呼則接天根,吸則接地根;呼則龍吟而雲起,吸則虎嘯而風生。綿綿若存,歸于祖炁內外混合,結成還丹。自覺丹田火熾,暢於四肢。如癡如醉,美在其中。此所以得之者常似醉也。《道德經》云: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為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易·坤卦》云: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於四肢,如斯之謂也。

日有合,月有合。窮戊己,定庚甲。
日月者,太陽太陰也。天有黃道為度,三百六十五度四之一。其運轉也,一日一周。日月行乎其間,往來上下,迭為出入,此所以分晝夜而定寒暑也。當冬至之節,一陽生于復,日從北行,月從南行。夏至之節,一陰生于姤,日從南行,月從北行。日行一日一度,至三十度,與太陰會。月本無光,借日之光。月行一日十二度有零,至三十日,行滿周天之度。每月晦朔,與太陽同會所行之宮,日月合壁,晦象年終,朔象歲首,會而復離,離而復還。月因日以受其明,陽魂漸長,陰魄漸消。至初八日夜,陽半陰半為上弦;至十五日夜,與日對照為望,故圓。圓滿之極,其理當虧,于是陰魄漸長,陽魂漸消。至二十三日夜,陰半陽半為下弦;至三十日夜為晦,又復與日同會。此天之日有合,月有合也。反求於身,吾身一天地,亦有日月也。以身為乾坤,以坎離為藥物,以日月運行為火候。百姓日用而不知,豈知行之。吾身與天地日月無不同也。當作丹之時,運日月之雙輪,簇陰陽於一息,日月歸鼎,陰陽構精,烹之煉之,結成聖胎。此吾身日有合、月有合也。了真子曰:玉池常滴陰陽髓,金鼎時烹日月精是也。既明日月之合,必窮戊己之源。戊己者,中央土也。水火分為上下,木金列於東西。木為火母,金為水母,若非戊己之功,水火不能既濟,金木不得歸併。當施化之際,是用戊土從坎起,進之以陽火,己土從離降,退之以陰符,攝回四象而同爐,此戊己之功也。既窮戊己之理,必定庚甲之方。庚西方,金也、情也、虎也。甲東方,木也、性也、龍也。言人之情,好於馳騁,見物即逐,如虎昌狂,故每傷於性。性被情迷,不能為主,如龍奔騰,故二物間膈。大修行人,制之不難。遇此時正好下手施功,須仗黃婆媒合,旋斗柄之機,一息之間即得金木歸併,情性合一,龍虎入鼎,心虛湛然,此所以定庚甲也。丹家妙用,宜乎生甲生庚,學者不可不知也。

上鵲橋,下鵲橋。天應星,地應潮。

人身夾脊,比天之銀河也。銀河阻隔,而有靈鵲作橋,故有鵲橋之說。人之舌亦言鵲橋也。凡作丹之時,以黃婆引嬰兒上昇泥丸,與姹女交會,名曰上鵲橋也。黃婆復徘徊,笑引嬰兒姹女同歸洞房,必從泥九而降,故曰下鵲橋也。黃婆、嬰兒、姹女非真有也,乃譬喻之說,無出乎身心意三者而已。默運之功,內仗天罡斡運,外用斗柄推遷。起火之時,覺真氣騰騰上昇,如潮水之初起,直上逆流,故曰天應星、地應潮也。丹經云:工夫容易藥非遙,撥動天輪地應潮是也。

起巽風,運坤火。入黃房,成至寶。
作丹之法,乃鍊吾身中真鉛真汞也。鉛遇癸生之時,便當鼓動巽風,搧開爐鞴,運動坤宮之火,沉潛于下,抽出坎中之陽,去補離中之陰,成乾之象,復歸坤位而止,片餉之間,發火煅鍊,鉛清汞潔,結成空無金胎,歷劫不壞,此所以入黃房成至寶也。

《度人經》云:中理五炁,混合百神,十轉迴靈,萬炁齊仙。蕭廷芝云:大藥三般精氣神,天然子母互相親,回風混合歸真體,煅鍊工夫日日新。是也。

水怕乾,火怕寒。差毫髮,不成丹。
修真內鍊之要,鼎中之水不可乾,爐內之火不可寒。《丹經》所謂:金鼎常留湯火煖,玉爐不要火教寒是也。以外丹言之,凡作丹之時,行武鍊文烹之功,大要調和火力。若用之太過,則火燥水濫,不及則水乾火寒。務在行之停句,一刻周天,水火既濟,鼎內丹結,自然而然也。若差之毫髮不成丹矣。仙師云:藥有老嫩,火有斤兩,學者不可不知。了真子有云乎:七返九還須識主,工夫毫髮不容差。《悟真篇》云:大都全藉修持力,毫髮差殊不作丹。是也。

鈆龍昇,汞虎降。驅二物,勿縱放。
鈆者,坎中一點真陽,謂之龍也。汞者,離中一點真陰,謂之虎也。凡作丹之時,飛戊土抽坎中之鈆,木生火而炎,上昇泥丸,龍從火裹出,故曰鈆龍昇也。用己土攝離中之汞,金生水而流,下降丹.田,虎向水中生,故曰汞虎降也。擒捉之功,非加武火之力,則鈆龍不昇。非用文火之力,則汞虎不降。一息周流妙在堅剛,著力擒龍虎入鼎,烹鍊化為王漿,故曰驅二物勿縱放也。張紫陽云:西山白虎性猖狂,東海青龍不可當,兩手捉來令死鬥,鍊成一塊紫金霜。是也。

產在坤,種在乾。但至誠,法自然。
張紫陽云:要知產藥川源處,只在西南是本鄉。此所以言吾身西南方,乃坤位也。人腹為坤,人首為乾,坤居下為爐,乾居上為鼎。金丹大藥產在坤,種在乾。凡作丹採藥之時,必從坤位發端,沉潛尾穴溫養。見龍當加武火,逼逐真陽之氣,逆上乾宮交姤,復還坤位而止,猛烹極煅,結成至寶。故曰產在坤,種在乾。其中復有先天產藥之時,觀心吸神,握定不泄,皆助火侯之力。古仙往往秘而不言,此最上機關,人誰知之。行持之間,唯在存誠。野戰防危,法天象地,應化自然。故曰:但至誠法自然也。

盜天地,奪造化。鑽五行,會八卦。
提挈天地,握定陰陽,攢簇五行,合會八卦,此神仙之學也。天地者,即乾坤也。造化者,即陰場也。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八卦者,乾坤坎離震巽艮兌是也。且夫天地之大,造化之深,五行分布,八卦環列,以何術能盜之奪之、攢之會之?盎者,竊也。奪者,取也。攢者,簇也。會者,合也。此言丹家之法,妙在口傳。凡作丹真訣,只在些兒消息。待時至氣化,藥產神知,便當閉風關,塞艮戶,斡天罡,旋斗柄,運符火之一息,簇三千六百之正炁,回七十二侯之要津,顛倒五行,會合八卦,總歸土釜,牢固封閉,須夷調燮火發,武鍊猛烹,結成聖胎。所以一刻工夫,奪一年之節候。《丹經》云:人心若與天心合,類倒陰陽只片時。

此即一呼一吸能奪造化。人一日有一萬三千五百呼,一萬三千五百吸。一呼一吸為一息,則一息之間,潛奪天運一萬三千五百年之數。一年三百六十日四百六十八萬息,潛奪天運四百八十六萬年之數。於是換盡陰濁之軀,變成純陽之體,神化自在,聚則成形,散則成風,出有入無,隱顯莫測,豈不奇哉。

水真水,火真火。水火交,永不老。
水居北方,在卦為坎,在身為腎。火居南方,在卦為離,在身為心。水中藏火,火中藏水。人心中一點真液,乃真水也。腎中一點真陽,乃真火也。水火分於上下,何由而交之?必假戊己真土擒制逼逐,得其真火上昇,真水下降,同歸土釜。水火既濟,結成金丹,一炁純陽與天齊壽。故曰水火交,永不老也。

水能流,火能燄。在身中,自可驗。
水在上,故能流潤於下;火在下,故能炎燄於上,此天地水火昇降自然之理。人身作丹,運用之時,亦復如是。故曰:在身中自可驗也。

是性命,非神氣。水鄉鈆,只一味。

性即神也,命即氣也。性命混合,乃先天之體也;神氣運化,乃後天之用也,故曰:是性命非神氣也。修鍊之士欲得其性靈命固,從下手之初,必是採水鄉之鈆。水鄉鉛者,坤因乾破而為坎,坎水中而有乾金,金為水母,母隱子胎,一點真陽居於此處,遇身中子時陽動之際,急急採之。紫陽所謂鉛遇癸生須急採,採時須以徘徊之。意引火逼金,正所謂火逼金行顛倒轉,自然鼎內大丹凝。只此一味,為大道之根。雲房云:生我之門死我戶,幾箇惺惺幾箇悟,夜來鐵漢細尋思,長生不死由人做。指此一味,直欲世人於此尋之,方是鍊丹之本。丹經云:好把真鈆著意尋,華池一味水中金。是也。

歸根竅,復命關。貫尾閭,通泥丸。
作丹妙用,要明玄關一竅一性正位,萬化歸根復命之道,必由三關而轉。故曰歸根竅,復命關也。當復命之時,飛神海底,存火燻蒸,精化為氣,撥動頂門關捩,從尾閭徐徐提起,直上泥九,交姤鍊氣,化為神。神居泥九為本宮,則有萬神朝會。故曰貫尾閭,通泥九也。火師汪真君奧旨云:夾脊三關透頂門,啣花騎鹿走如雲,捉花騎鹿踏雲去,霍地牛車前面迎。《黃庭經》云:子欲不死修崑崙。《還元篇》云:悟道顯然明廓落,閑閑端坐運天關。《道德經》云: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其說是已。

真橐籥,真鼎爐。無中有,有中無。
橐者,虛器也,鞴也。籥者,其管也,竅也。言人晝夜一呼一吸之氣,氣為之風,如爐鞴之抽動,風生于管,爐火自炎,久久心息相依,丹田如常溫暖,此吾身有真鞴籥也。《道德經》云: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是也。鼎者,乾也,性也。爐者,坤也,命也。既鼓動吾身之橐籥,必採藥物以入鼎。

採藥之時,加武火之功,以性斡運於內,以命施化於外,片餉之間乾坤合一,神炁交會,結成還丹,以為聖胎。故曰真鼎爐也。既得還丹成象,以文火溫養,虛心以守其性,實腹以養其命,恍惚杳冥之中,無中生有,有中生無,此即靜極復動,動極復靜。故曰無中有,有中無也。

托黃婆,媒姥女。輕輕地,默默舉。
黃婆、姹女,皆強名也。黃婆者,坤土也,即戊己土也,又言意也。姹女,兌金也。兌為少女,金隱水中。凡作丹必托黃婆為媒,通姹女之情,以戊土藏火,火逼金行。當起火之初,受炁且柔,要當撥轉頂門關捩,從尾穴輕輕地默默而舉,須臾火力熾盛,河車不可暫停,運入南宮復還元位,嫁與金公而作老郎。崔公苦口叮嚀,以謂世人不達還丹之旨,故喻托以黃婆媒於姹女,直欲世人曉此理也。《悟真篇》云:姹女遊行自有方,前行須短後須長,歸來卻入黃婆舍,嫁箇金公作老郎。是也。

一日內,十二時。意所到,皆可為。

意者,性之用,即真土也。一日之內十二時辰,有一年之節侯,自子時至辰巳六時屬陽,自午時至戌亥六時屬陰。一陽來復,身中子時也。一陰生姤,身中午時也。且夫水火間于南北,木金隔於東西,此四象何由而合,必假意以通消息。是以天地造化一刻可奪。一日之內十二時中,無晝無夜,念玆在玆,常惺惺地。動念以行火,息念以溫養火。此所以意所到,皆可為也。

飲刀圭,窺天巧。辨朔望,知昏曉。
飲者,宴也。刀者,水中金也。圭者,戊己真土也。言作丹採藥之時,必採水中之金,金不得自昇,必假戊土化火,逼逐金行,度上泥九。金至此化為真液,如瓊漿甘露,一滴落于黃庭,宴之味之,津液甘美。故曰飲刀圭也。窺者,觀也。言能觀天道運化之功,遂執天而行,旋吾身斗柄之機,一刻之間能奪天地造化。故曰窺天巧也。《陰符經》所謂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純陽詩曰:縱橫北斗心機巧,顛倒南辰膽氣雄。是也。辨朔望者,以一歲言之,冬至為朔,夏至為望;以一月言之,初一為朔,十五日為望;以一日言之,子時為朔,午時為望;以一時言之,初一刻為朔,正四刻為望;以六十四卦言之,復卦為朔,姤卦為望。以一身言之,尾穴為朔,泥九為望;子宮進火為朔,午位退符為望。既明此理,又要知其曉昏。昏者,暮也。曉者,朝也。於卦有朝迍暮蒙之理,一卦六爻,顛倒用之,遂為兩卦。朝迍一陽生于下,暮蒙一陰生于上,一陽一陰,一進一退,人身運化,與天地同也。達此理者,可以長生久視,與鍾呂並駕,同日而語矣。有何疑哉。

識浮沉,明主客。要聚會,莫間隔。
浮者,汞也。沉者,鈆也。離汞居上曰浮,坎鈆居下曰沉。修丹之訣,沉者必使其昇,浮者可使其降。故曰識浮沉也。既識浮沉,須明主客。主者,命也。客者,性也。有身則有命,有命則有性。性依命立,命從性。是以命為性之母,故為主;性為命之子,故為客。日逐之間,借身為用,仙師所謂讓他為主我為賓是也。既明主客,以鈆汞而同爐,主客而同室,綿綿若存,於二六時中,迴光返照,打成一片,道滿太虛。若夫時至氣化,機動籟嗚,火從臍下而發,水向頂中而生,其妙自有不期然而然者。孔子所謂: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程子亦云:常心要在腔子裹。虛靖天師曰:神一出便收來,神返身中炁自回,如此朝朝與暮暮,自然赤子產靈胎。此所以要聚會,莫間隔也。

採藥時,調火功。受氣吉,防成凶。
採藥時者,乃身中一陽來復之時也。於斯時則當閉關。行火之功,妙在調燮停勻,從三關運轉,一舉三時,周流復位,萬氣凝真。當此之時,獨受於我神之暢快,喜慶難言。故曰受炁吉也。行火退符之間,務在存誠一念,不可間斷。設或纖毫差失,

遂成凶矣。密意防護,不可不謹,是用野戰防危。故曰防成凶也。《丹經》云:配合虎龍交姤處,此時如過小橋時。是也。或曰:性靜無為,要坐便坐,要眠便眠,何必辨採藥調火。蓋不知有造化者耳,未足與議也。

火候足,莫傷丹。天地靈,造化怪。
鍊得黃芽滿鼎,白雪漫天,嬰兒成象,故火候足也。火侯既足,只宜沐浴溫養。若不知止足,妄意行火,反傷丹矣。丹成之後,天地混合,神炁自靈,仙師所謂虛室生白,神明自來,故曰天地靈也。當此之時,宜加寶愛,調息務在微細,於靜定之中,內不出,外不入,形忘物忘,心同太虛,一炁純陽,故造化怪也。

初結胎,看本命。終脫胎,看四正。
祖劫天根,居混沌之中,乃為結胎之所。下手之初,鍊精化為炁,鍊氣化為神,鍊神化為虛,鍊虛合道,結為聖胎。初結胎之時,常於命蒂守之。故曰初結胎,看本命也。十月胎圓,移神上居泥丸,調神出殼,直待功成行滿,上帝詔臨,打破虛空,真人上舉,駕紅雲,跨白鶴,東西南北無所往而不可。故曰終脫胎,看四正。《靜中吟》云:一朝功滿人不知,四面皆成夜光闕。是也。

密密行,句句應。
此二句總結前八十句,言大道金丹,進火退符,奪造化之妙訣,行之一身,如空谷之應聲,陽燧之取火,方諸之取水,神通氣感,何其速之如是。故曰密密行,句句應。丹經云:視之不見聽不聞,及至呼時又卻應。是也。

掛金索

一更端坐,下手調元炁。混沌無言,絕念存真意。呼吸綿綿,配合居中位。撥轉些兒,黍米藏天地。
二更清淨,心要常虛守。默默回光,照見無中有。趕退群魔,振地金獅吼。頃刻功成,便與天齊壽。
三更鷄叫,冬至陽初動。取坎填離,直向泥丸送。火運周天,爐內鈆投

汞。九轉丹成,白雪飛仙洞。

四更安樂,萬事都無想。水滿華池,澆灌靈根長。靜裹乾坤,仙樂頻頻響。道大沖虛,名掛黃金榜。

五更月落,漸覺東方曉。谷裹真人,已見分明了。玉戶鸞驗,金頂龍蟠繞。打破虛空,萬道金光校。

崔合入藥鏡注解竟

太上升玄说消灾护命妙经注-元-王玠

經名:太上昇玄說消灾護命妙經註。元道士混然子王玠(字道淵)撰。一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真部玉訣類。

太上昇玄說消灾護命妙經註

太者,無也。上者,極也。昇,高也。玄,妙也。說,開化也。消,滅也。灾,害也。護,保也。命,身也。妙,玄之又玄也。經,心也,徑也,人人共行之徑路也。天尊言:無極大道,化生天地。萬物之多,無物不有其妙,唯人得其秀而最靈。然雖靈也,人生風土不同,稟受則有殊異,是有賢愚不等。故天尊以慈憫力,開方便門,普化世人,明本來之真性,全見有之身命。以心鍊念,以情歸性,然默運天機,流精化氣,會於乾宮,充周四體,乃謂之昇玄。運符火以鍊神,嚥金液以鍊形,形強神清,諸邪不入,百病不生,長生久視,超塵出劫,乃謂之消灾護命。若有能受持此道,運行一身,與聖仙並駕,與天地同軀,是為妙經也。《道德經》謂: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故無棄人。所以眾生雖是有食愛之心,其中皆有善智之性。天尊說此經,開化妙理,以喻後之來者。流通讀誦,究竟大道之由,悟之者,愚可以智,濁可以清,超凡入聖,自然消灾、滅罪、保命,乃得延年,豈不是妙經也哉。頌曰:無極玄元始,巍巍靈寶尊,昇玄弘教化,顯道說經文。

爾時元始天尊在七寶林中五明宮內,

爾時者,昔混沌之時也。元始者,祖氣也。天尊者,一靈至貴,天上地下,唯此獨尊也。七寶林者,心也,神也。五明官者,黃庭也。以世法釋,當龍漢之初,八角垂芒,一點祖劫之氣,化正氣萬道,浮滿空中,結成聖體,一神含妙萬有,乃強名曰元始天尊也。當說之時,在始青天七寶林中五明宮內也。以道用言,人人之生,皆有元始天尊。此言一點真陽之氣,居於生門密戶,中間空懸一竅,乃曰天心,性亦寓焉,為萬神朝會之祖,是謂元始天尊者也。凡遇一陽初動,當轉經之時,則神下墜玄關,鼓巽風吹發離宮三昧之火,追二氣於黃道,會三性於元宮,混融成丹。所以鍊性,如金之堅,全藉火力以鍛鍊。火以七言,土以五言,是以在七寶林中五明宮內者也。此即《度人經》所謂:元始懸一寶珠,大如黍米,在空玄之中,去地五丈,登引天真之道也。頌曰:元始先天地,無為浩劫宗,一心抱眾體,真下翫真空。

與無極聖眾俱,放無極光明,照無極世界。

此承上言,一神正位,萬神朝宗。以世法言,當天尊說經之時,則諸天諸地、三界十方、無極聖眾,一時同會於七寶林中五明宮內,咸聽說經之妙,是時放無極光明,照無極世界也。以道用言,凡作丹之時,以天罡之斡運,逆回斗柄之機,則通身萬神萬氣同會於心,薰蒸片餉,即得神清氣爽,心廣體胖,靈含空妙,萬竅光明,是照無極世界也。此即與《度人經》所言:上聖高尊、妙行真人、無鞅數眾,浮空而來,俱入寶珠之內。既入珠口,不知所在。法事粗悉,諸天復位。倏欻之間,寂無遺響是也。頌曰:一黍藏天地,諸真集聖軀,慧光生恍惚,遍界照虛無。

觀無極眾生,受無極苦惱,宛轉世間,輪迴生死,漂浪愛河,流吹慾海,沉滯聲色,迷惑有無。

觀者,洞觀也。無極者,言天下人物之多,生生不盡之意也。眾生者,下愚貪愛之人也,及其一切含靈之物,皆是眾生。此一節以下,天尊居靜極之中,以智慧目,洞觀大#1 之內,劫濁之間,有等貪夫俗子下愚之人,不畏天命,不惜生身,紛紛貪愛,形雖人身,心如禽獸也。奈何此等眾生,不識人倫,不懼國法,心為形役,逐利迷情,舍死貪求,了無厭足,造成種種之愆,作下無遮罪業。一旦自招殃咎,天灾罪己,小則自陷一身,大則禍連骨肉,是以受無極苦惱,宛轉世間,輪迴生死於六道之中,永無出期。漂浪於愛河,流浪於慾海之地,汨沒沉淪,無有休息。天尊憐憫眾生之苦,深可痛哉,故以此等由,開化世人,早悟回頭。殊不知造惡者必有惡報,如影隨形,竟不尋思,至此唯務縱念所為,況滯於聲色,耳中聽,眼中見,紛紜馳逐於外,自身精神耗散,化為異類而不復,猶自不醒,迷惑有無而終不改也。頌曰:眾生心自昧,造業受輪沉,愛滯於聲色,何如獸與禽。

無空有空,無色有色,無無有無,有有無有,終始暗昧,不能自明,畢竟迷惑。

此一節承上言,眾生迷惑有無,不自醒悟,於此故言大道之始,本無形、無情、無名,因氣化生物,一分為二,遂有形、有情、有名。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執著幻形為有,昧了本來之性。道本不空,執著為空。道本無色,執著有色。道本無形,執著有形。道虛真有,執著無有,以此為有。妄心不信真道,不知其來,不知其去,是以終始暗昧,不能自明,畢竟迷惑,故造惡作非,遭於濁辱,受報無休,永失真道也。頌曰:大道本無色,真空非是空。若人明得透,顯出舊家風。

天尊告曰:爾等眾生,從不有中有,不無中無,不色中色,不空中空。非有為有,非無為無,非色為色,非空為空。空即是空,空無定空;色即是色,色無定色。即色是空,即空是色。

空者,道虛無體也。色者,一切有形之物也。此一節以下,天尊慈憫世人不悟真道,於此丁寧反覆告戒,形容道之體用,教人如此悟見大道至虛無體,因不虛立,故生形以立道。形為道之室,道為形之用,是以有其形必有其神,必有其道。人之元神本是虛靈,因形所梏,障礙不靈。譬如空中有日,千江同色,水清月明,水濁月昏。月不離水,水不離月,形不離神,神不離形。形有敗壞,神無生滅。人生不過假此幻形以成於道。何故眾生如此之愚,執此幻形,被他所使,棄其本,逐其末,終不悟性命之理。天尊故言:爾等眾生,可以諦聽吾說,從不有中有者,此言形非長有,不可認形為有。不無中無,此言人性虛靈,亘古亘今,不生不滅,不可以性為無也。不色中色者,此言大道清虛,本無其色,不貪迷其色也。不空中空者,此言人神含妙,主宰萬機,本無其空,不可固執為空也。非有為有者,此言人初生為赤子之時,本來素儉非有,今日不可貪生厚利,為我之有也。非無為無者,此言人物之生,一身一竅,一物一太極,造化妙理,無不在人一身,不可棄我之有而為無者也。非色為色者,此言大道沖虛,無物不貫,天地神明,無處不存,本無形色之可睹,不可執其非色而為色者也。非空為空者,此言成道之人,變化自在,劫劫長存,本來非空而實有,不可執著為虛無而笑之為空也。空即是空,空無定空者,此言大道無形,變化莫測,生天生地生人物,豈有定空之理。至如青天白日,一時風雲雷雨變化,頃刻遍滿大千世界是也。如人性靜之時,乃太空也,一時發其喜怒,神機不測,亦復如是。豈不是空無定空者也?色即是色,色無定色者,人以眼觀色,眼即色也,若能覺之,得色觀色,迴光返照,了徹心空,色皆無也。且夫天地之間,陰陽化生萬物,隨氣成質,隨質變色。有情而變無情,貞女化為石山,蚯化百合之類;無情而變有情,丹楓化羽人,腐草化為螢之類。萬物皆化,輪迴無期,豈不是色無定色者也?是以即色是空,即空是色。豈不聞《金剛經》云: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凡有所相,即是虛妄。若是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斯言至矣。學人於此玩味,其庶幾乎!頌曰:道妙非空法,人迷幻色心,有無都放下,陸地盡平沉。喝!會得麼?行到水窮山盡處,鳥啼花笑一般春。

若能知空不空,知色不色,名為照了,始達妙音。識無空法,洞觀無礙。入眾妙門,自然解悟。離諸疑網,不著空見。

此一節承上文而言,為化眾生。其有能悟之者,不墮頑空,不著邪見,唯存一心,湛然常寂,了了真空,無所不知,無所不透,道在我而不在於彼。若領悟至此地位,方信知空不空,知色不色,是以名為照了,始達妙音。識無空法,洞觀自在,此心通於他心,無物不盡其性。穿山透石,無有隔礙,於我慧性生明,廣照無際。所以入眾妙門,自然解悟,頭頭是道,物物同真。一切疑網,盡行掀翻,獨露本來,不著空見也。頌曰:空空本不空,色色即非色。直下悟玄機,知白守其黑。

清靜六根,斷除邪障。

清靜者,虛心實腹也。六根者,眼耳鼻舌身意也。斷,絕也。除,去也。邪障,一切塵勞色慾也。此承上言不著空見之意,於此教人清靜其六根,絕去其邪障,內不出,外不入,自然神清氣靜,六根安寧,邪障斷除矣。頌曰:了徹一心,通天徹地。陽盛陰消,邪魔退位。

我即為爾說是妙經,名曰《護命》,濟度眾生,傳教世間,流通讀誦。

我者,天尊自稱也。爾者,言悟道之人也。說,開化也。妙,玄也。經,心也,猶路也,人人共行之路也。濟者,接引之意也。度者,超彼岸也。此一節,天尊故言世人若能悟道明徹,不被形縛,不著邪障所缚,透得向上機關,至此田地,方纔可與爾言說大道之宗,轉經之妙。這誦經之者,可以通神。悟之者,可以養命。得之者,可以長年。是名曰《護命》。濟度眾生,傳教世間,使人人流通讀誦,願得箇箇早悟圓成,豈不稱天尊之心哉。頌曰:箇箇身同道,人人心是經,精凝神氣固,護命保長生。

即有飛天神王、破邪金剛、護法靈童,救苦真人、金精猛獸,各百億萬眾,俱侍衛是經。

此章以世法言,凡好道持謂是經之人,當依經說,有如是神童猛獸侍衛誦經者身。以道用言,飛天神王者,意轉靈寶昇玄之道也。破邪金剛者,武鍊也。護法靈童者,文烹也救苦真人者,退魔也,復其天心也。金精猛獸者,五色獅子也。總而言之,凡行靈寶之時,則當轉護命之經。命吾黃意入東海,鞭起濳龍駕火輿,上昇玄谷之宮,乃曰飛天神王。倒流黃河之水,作他崑崙蕩氛之霖,乃曰破邪金剛。從西山跨白虎以歸家,乃曰護法靈童。戰退強魔,元神復位,乃曰救苦真人。身坐空玄五色獅子之上,凜然肅正其威儀,乃曰金精猛獸。通身萬神萬氣悉歸一心,乃曰各百億萬眾俱侍衛是經也。學人能悟此妙,內有默運綿綿如是之功,外則自有十天善神長擁護其人。斯經玄妙,不可思議功德也哉。頌曰:一點無多子,超凡入聖基,道高魔自伏,神妙顯威儀。

隨所供養,捍厄扶衰,度一切眾生,離諸染著。

此言有道誦經之人,隨身所至,自有一神明擁護供養,外則攝伏羣魔,內則通真顯聖。一切含靈,皆沾道廕,有情無情,咸登彼岸。所以捍其厄而扶其衰,度一切眾生,離諸染著也。頌曰:道妙無窮,神化莫測,救度眾生,扶衰捍厄。

爾時天尊即說偈曰:視不見我,聽不得聞,離種種邊,名為妙道。

此天尊說經已畢,不敢自讚,故尊稱爾時天尊,即說偈言,形容大道之妙,總結此經一篇之玄。此四句偈,為學人喫緊處。老子所謂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所以道在天地,天地不知,道在萬物,萬物不知。澄之不清,撓之不濁。動中不動,靜中不靜。妙體至虛,靈應萬有,不可得而形容也。可以離形棄智,即此用。不見中親見,見中不見,不聞中親聞,聞中不聞。默識心通,神領意會,到此之間,自離種種諸相,方名為妙道也。豈不為學人希有之功者乎?頌曰:大象無形,大音希聲,虛空粉碎,神昇太清。

太上昇玄說消灾護命妙經註竟

#1 『大』字下疑脫一『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