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个亿级项目绘出潜江全域振兴蓝图

2019年07月29日10:23来源:人民网-湖北频道

1-6月,GDP连续6个季度保持8%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4%,排名全省第2位;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7%,全省第一;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增长193.8%,全省第一;工业产品产销率达99%,全省第一……

7月26日,中共潜江市委八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暨全市半年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亮出振奋人心的“期中考”成绩单。

湖北省潜江市发改委提供数据显示,目前,潜江投资亿元以上在建项目有84个。

好成绩何以取得?“加快实施‘东进南扩、产城融合,四区联动、全域振兴’发展战略,奋力打造江汉平原振兴发展高质量示范区!”潜江市委书记吴祖云说。

眼下,这些项目以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三量齐升的高质量发展态势在水乡大地上遍地开花,共同绘制出“东进南扩、产城融合,四区联动、全域振兴”的新蓝图。

含“新”量提升

潜江市经信局数据显示,潜江新化工、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三新”产业上半年总产值增速20%以上。

在潜江市工业经济中,“三新”产业占比超过三成。成绩取得,离不开一个个优质项目在潜江大地落地开花。

占地65亩,员工仅52人。武汉新硅科技潜江有限公司落户潜江6年,已成为国内四氯化硅生产企业中产能最大、出货量最大、客户数量最多的供应商,而且是中国唯一、全球第二家可以提供最高要求级别产品的企业。

小企业何以爆发大能量?新硅科技潜江有限公司总裁罗全安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优良的营商环境则是第一保障。”

去年,新硅科技税收增长近3倍。

“我们直接对接高校、科研院所,解决中小企业遇到的科技创新难题,让企业迅速享受创新红利,在全市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潜江市科技局副局长刘传洪说,潜江市还为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提供科技创新专项资金3000余万元,并以一系列财政金融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创新。

在潜江,有超过16家像新硅科技这样的“隐形冠军”,其中不少集中在“三新”产业中。

陈奕天热爱公益是暖心小哥哥陈奕天脾气好圈内公认

2019年07月28日11:11来源:东方网

   陈奕天热爱公益是暖心小哥,算是多栖发展的艺人之一,明明可以靠脸蛋说话,却偏偏要靠实力打拼。作为一线魔术艺人,陈奕天平日忙于拍摄电影和电视剧,还出了唱片,甚至还客串主持人。可能是因为白羊座使然,陈奕天平日在舞台上总是天真傻傻的。

陈奕天的脾气好是圈内公认的,还是一个公益小天使。2017年参加芭莎明星慈善夜画出生命线公益活动,为偏远山区筹募大巴;18年,参加穿衣大挑战公益活动,还喊话要超越李冰冰,最终以50件确实挑战成功李冰冰31件;还参加过保护熊猫守护者公益项目和世界杯主题公益活动圆乡村孩子的足球梦公益项目等。除此之外,他还经常到老人活动中心进行线下奉献爱心,关爱老人等。

促进协调发展激发创新活力

中共湖北省委书记蒋超良湖北省人民政府省长王晓东

2019年07月26日08:34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扫码观看
《中国一分钟·湖北篇》

坚决落实习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重要指示,坚守“长江生态环境只能优化、不能恶化”底线一寸不让,持续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文章”。

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扩大更高水平对内对外开放、坚持不懈优化发展环境,湖北传承弘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创业精神,坚持向改革开放要动力,积极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荆楚大地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北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习总书记“四个着力”“四个切实”嘱托,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久久为功、滴水穿石的定力和韧劲抓发展、破难题,着力答好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考题,推动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2018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4万亿元,居全国第七。2019年上半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高于全国1.7个百分点。

打赢三大攻坚战

打赢三大攻坚战,直接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衔接。近年来,湖北把打赢三大攻坚战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位置来部署推进。

强化底线思维和忧患意识,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出台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方案和问责暂行办法,全面开展政治和意识形态、经济、科技、社会等领域风险排查整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保持战略定力和攻坚压力,坚持五级书记抓扶贫,集中力量攻克深度贫困堡垒,认真做好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反馈问题整改,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2014年以来,全省累计减贫490.7万人,脱贫摘帽20个贫困县,贫困发生率由14.4%降至2018年底的2.4%以下。

紧盯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2018年,全省参与“国考”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76.7%,主要河流水质优良符合Ⅰ—Ⅲ类断面比例为87%,土壤重金属污染、有机污染加重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湖北是长江三峡库坝区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所在地。守护一江清水东流、一库净水北送,湖北坚决落实习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重要指示,坚守“长江生态环境只能优化、不能恶化”底线一寸不让,持续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文章”。

留白增绿修复长江岸线生态。统筹实施长江防护林建设、水土流失治理、两岸造林绿化等工程,岸滩岸线复绿800多万平方米,精准灭荒造林71.8万亩,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地344个。

强力推进长江环境保护。关改搬转沿江化工企业115家,有效破解“化工围江”问题。大力整治非法码头、非法采砂、非法排污,取缔各类码头1211个,清退岸线150公里,关停封堵或并入污水处理厂入河排污口181个。

健全长江绿色发展长效机制。编制实施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总体规划及5个专项规划,初步形成“源头严控、过程严管、末端严治、后果严惩”的生态环境硬约束机制。2018年,湖北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8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5个百分点,长江岸线再现一江碧水、两岸青山的美丽画卷。

创新发展新动能

新动能是推进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关键所在。湖北坚持全要素考量、全产业链统筹、全地域谋划,突出产业协同、区域协调、城乡融合、特色分工,在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上下功夫,发展的后劲更足、态势更强、基础更稳。

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三次产业结构由1952年的56.7∶15.6∶27.7调整为2018年的9.0∶43.4∶47.6。

不断促进协调发展。实施“一芯两带三区”区域和产业发展布局,推动鄂东、江汉平原、鄂西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城镇化率由1952年的10.1%提高到2018年的60.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粮食产量稳定在500亿斤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1.2万亿元。

不断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发挥高校科研院所众多的优势,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人才链深度融合。2018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6653亿元,比1996年增长92倍;综合科技创新水平从2013年的全国第十二位上升到第七位。

深化改革促发展

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扩大更高水平对内对外开放、坚持不懈优化发展环境,湖北传承弘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创业精神,坚持向改革开放要动力,积极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

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推进“一网通办、一次办好”,农业农村、国资国企、财政金融、科技体制等改革取得较好成效。党中央部署的100多项改革试点取得可复制可推广成果,省级层面128项改革任务取得积极进展。

扩大更高水平对内对外开放。举办华创会、楚商大会、中部国际产能合作大会等活动,截至2018年底,来鄂投资世界500强企业达到283家。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优质产能“走出去”。对外承包工程居全国第一方阵。2019年上半年,全省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0.6%,高于全国6.7个百分点。

坚持不懈优化发展环境。加快实施新外商投资法,用好湖北自贸区等制度创新和对外开放平台,打造公平、公正、稳定、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出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27条”和“三个100亿”等政策举措,民营经济撑起全省经济的“半壁江山”。

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湖北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推进底线民生、普惠民生、质量民生,更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把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统筹做好农村转移劳动力、退役军人、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大学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民生投入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保持在75%以上。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2018年,全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4万元、1.5万元,分别是1980年的83倍、88倍,城镇新增就业9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2.5%的低位。

追忆往昔,荆楚儿女砥砺奋进,富民强省成就辉煌;喜看今朝,湖北大地激情奔涌,千里江汉百舸争流。湖北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担当作为、真抓实干,谱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以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

本期统筹:贺广华辛本健

版式设计:张丹峰

《 人民日报 》( 2019年07月26日 09 版)

千湖之省碧水长流

2019年07月26日08:42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18年4月26日下午,习总书记在武汉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时强调,“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长江,是湖北省经济发展的“黄金主轴”,全省长江两岸岸线总长2156公里。湖北把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全力做好长江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文章”,志在荆楚大地重展青山葱绿、鱼翔浅底的动人景象,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赢,从而为荆楚儿女赢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未来。

——编者

宜昌“关改搬转”破解长江污染难题

化工厂退出江两岸

本报记者田豆豆

高峡出平湖,当惊世界殊。

25年来,在三峡工程建设的带动下,湖北宜昌已成为宜居、宜业、宜旅的“宜人之城、昌盛之地”。

漫步宜昌长江江滩,细心的人们会发现一些化工企业残留的痕迹,比如,曾建在江边100多米处的宜昌田田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旧址。难能可贵的是,这家老牌化工厂是在效益稳定、环保达标的情况下,主动响应政府号召,拆除了估值近2亿元的生产装置,并进行了土壤治理修复。

化工产业是宜昌第一个产值过千亿的产业集群,众多化工企业沿江分布,污染物排放占全市工业污染排放比重超过60%。2017年9月以来,宜昌向“化工围江”宣战,针对沿江一公里范围内的134家化工企业发起“清零行动”。

壮士断腕,必有阵痛。2017年底,宜昌GDP增速呈现“断崖式下跌”,从上年的8.8%“跳水”至2.2%。宜昌人急吗?说不急是假的。如何在保护中发展,走出一条U形曲线?宜昌在倒逼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同时,大力培育新兴优势行业。目前,宜昌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增长迅猛,产值占宜昌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8.2%,跃升成为第一动力。2018年底,宜昌经济快速“触底反弹”,GDP增速恢复到7.7%,今年上半年又提升至8.3%。与此同时,全市纳入考核的9个地表水断面水质优良比例100%。

据湖北省化工清退“时间表”,2020年底,完成沿江1公里范围内化工企业关改搬转,2025年底,完成沿江1至15公里范围内化工企业关改搬转。

恩施生态旅游富了一方百姓

背篓哥当起土导游

本报记者田豆豆

“大峡谷里迎客松,欢迎宾客峡谷游,只要真心去握手,你就飘游天空中……”炎炎夏日,到湖北恩施大峡谷景区避暑游玩的游客越来越多。头戴大斗笠,身背大背篓的“背篓哥”刘成松是这里土生土长的“土导游”,自编的“打油诗”常能逗得游客哈哈大笑。

然而,就在2008年恩施大峡谷进行旅游开发之前,刘成松家里却很贫困。他家住在恩施市沐抚办事处营上村倒灌水组,家里太穷,经常是吃了上顿没得下顿。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武陵山区,山高林密,森林覆盖率已达64.65%。长江在湖北境内的第二大支流清江水穿流而过。

由于山高路远、交通不便,绝美风光“养在深闺人未识”。到2014年,恩施州8个县(市),个个都是国家级贫困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有109万,贫困发生率高达30.6%。2009年,恩施人民期盼多年的沪蓉西高速公路、宜万铁路相继通车,恩施州委州政府因势利导,积极推进全域旅游,将生态旅游业真正打造成“富民产业”、支柱产业。

刘成松抓住了这个好机会,卖拐棍、卖手工艺品、做导游。“绿水青山真的成了金山银山。”刘成松说,几年下来,不仅脱了贫,还攒下了数十万元,家里盖上了新楼房。他还给自己立下了“三年规划”:准备再积累25万元,开一家“背篓哥酒店”,致富奔小康。

据悉,2018年,恩施州游客接待量突破6200万人次,综合收入达到455.4亿元。恩施旅游扶贫效果显著,仅恩施大峡谷景区,到去年底6870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靠山吃山”全部脱贫。全州贫困人口减少了近八成,贫困发生率下降至5.83%。

十堰砍掉污染企业保南水北调

好水质酿造好生活

田豆豆李启东

“咱家的酒纯手工自酿,头道出米酒原浆,乳白甜浓;二道出黄酒,回味甘醇绵长;三道将醪糟蒸馏,出白酒。”任泽慧笑呵呵介绍说,她家的“慧泉酒庄”去年酿酒12吨,远销西安、武汉等大城市,毛收入23万元。

在十堰市房县土城村,像任泽慧这样的酿酒专业户多达102户,年产量近3000吨,不少人家因此过上了小康生活。

十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全市四县一市三区都属于丹江口库区。为保一库清水北送,早在工程全线通水前十年,十堰就痛下决心,陆续“砍掉”了一些带污染的产业。

比如黄姜,工艺落后、污染严重,每年有100多万吨高浓度酸性废水汇入丹江口水库,成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最大污染源。到2007年6月,除保留7家企业用于清洁生产科研外,其余69家黄姜加工企业全部关闭。

此前,任泽慧和村民一样在田间地头忙活,种黄姜、点木耳。不再种植后,致富的门路在哪儿呢?随着生态的好转,村民惊喜地发现,山上48口泉眼先后“复活”出水了!为酿酒,村民自发铺设了一条千余米的水管,将对面山上泉水源源不断地引了过来。

老百姓“靠水吃水”,也有了更多新的脱贫致富出路。房县洑汁黄酒,形成了20亿元规模的产业;农夫山泉、华彬、润京等矿泉水企业亦先后入驻十堰,做起了大自然的“搬运工”。

2018年,丹江口水库水质稳定在Ⅱ类以上,共向北方调水193.6亿立方米。同年,十堰还被列为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洪湖拆除“竿打竿”围网养殖

渔三代上岸安新家

本报记者田豆豆

“告别了渔船,搬进了新房,脚下不晃还不习惯呢!”洪湖“渔三代”丁勇高说。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丁勇高就一直住在洪湖风雨飘摇的渔船上。

2016年底,为恢复洪湖生态,洪湖开始全湖拆除围网,丁勇高和“以湖为家”的渔民陆续洗脚上岸。“说实话,刚开始很担心,不知道以后怎么生存。”丁勇高除了养鱼捕鱼,没有其他一技之长。随着渔民安置政策的落实,丁勇高吃下了“定心丸”。

参加免费就业培训后,他和妻子倪传琴被安排到湖北和润电子有限公司上班,包吃包住,两人每月净收入5000多元。他们的船屋被统一回收,30多万元的补偿款很快到位,用于买房安家。去年1月,他拿到了新房钥匙,终于在岸上有了第一个安定的家。女儿也从此不再寄读了,一家三口其乐融融。

洪湖是湖北第一大天然淡水湖泊,水接长江,可对长江起到调节径流的重要作用。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围网养殖作为一种“富民产业”在洪湖推广开来。顶峰时,洪湖围网面积达到37.7万亩,占洪湖水面的71%。人们戏称为“洪湖水、竿打竿”。过度围网养殖严重破坏了洪湖生态,荷花没了、水草没了、水鸟不见了,水质恶化至劣Ⅴ类。

从2005年,湖北省委、省政府责令启动第一次大规模拆围,历经十年反复,违规围网不断滋生蔓延,反弹到18.7万亩。这一次动了真格,荆州市决定,洪湖水域围网全部拆除,渔民全部上岸安置。目前,洪湖水质已恢复至Ⅲ类,局部达到Ⅱ类。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如今的洪湖不仅美景重现,野生鱼类、鸟类云集,游客纷至沓来。

版式设计:郭祥

《 人民日报 》( 2019年07月26日 1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