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首次跻身中国城市创意指数前三名

2020年12月06日08:27来源:深圳特区报 原标题:深圳首次跻身榜单前三

12月5日,2020中国城市创意指数(CCCI)在第六届深圳管理创新对话论坛上发布,会上还同步发布了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创意指数。最新CCCI指数显示,各城市创意指数显著提升,前十强城市分别为:北京、上海、深圳、广州、香港、杭州、苏州、重庆、成都、南京。其中,深圳首次跻身榜单前三,且创意指数增幅、增长率都居全国首位。

CCCI指数创立于2012年,是国内首个跨城市对比的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数。2020年CCCI指数研究项目继续由深圳大学管理学院研究团队完成。今年的CCCI研究对中国50个大中型城市进行了评估,同时还连续两年针对粤港澳大湾区的11个城市进行单独评估。

根据CCCI聚类中心值,50个大中城市可被划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为北京、上海、深圳,第二梯队城市8个,第三梯队39个,近2/3城市排名发生变动,尤其是榜单前十强比学赶超、稳中有变,竞争日趋激烈,体现出良好的城市创意发展态势。

在榜单中,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创意指数表现高于榜单所有城市的平均水平,深圳、广州、香港三座城市位列前五席,大湾区凝聚发展合力的优势日益凸显。其中,深圳和广州的CCCI增幅及增长率都排名前三位,继去年深圳超越香港,今年广州排名首超香港,位列第四。

作为创新之都,深圳在创新力上遥遥领先。无论是在创新投入还是在创新产出上,深圳都位居前列。其中,在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上,深圳仅次于北京。而在每十万人专利申请数(份)和授权数(份)上,深圳都位列全国第一。此外,深圳创新发展后劲十足,其城市创意指数增幅及增长率都居全国首位,且增长率比第二名高出18.41%。(记者 李丽)

深圳湾畔奏响经典音乐

2020年12月06日08:32来源:深圳特区报 原标题:深圳湾畔 奏响经典音乐

   12月5日晚,2020深圳公园文化季的重头戏,第八届深圳湾音乐会在深圳湾公园日出剧场开幕。美丽的深圳湾畔迎来了由来自粤港澳三地优秀艺术家组成的120人超大阵容联合乐团,为市民朋友献上“永恒的旋律——经典交响音乐会”。本届音乐会还邀请了广东民族乐团、深圳交响乐团、深圳城市爱乐乐团,为市民连续四天带来四场高雅音乐盛会。(记者 李忠 通讯员 韩跃武 摄)

助力海南自贸港第三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开幕

2020年12月06日11:24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原标题:助力海南自贸港 第三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开幕

光影传情,全球电影人共相聚。12月5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海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三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在三亚海棠湾开幕。中宣部副部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第三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组委会主席慎海雄,中共海南省委书记、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沈晓明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慎海雄宣布第三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开幕。

 

海南省和三亚市领导肖莺子、孙大海、许俊、苻彩香、史贻云、包洪文,以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相关部门负责人等出席开幕式。

沈晓明在致辞中说,海南发展电影产业顺时势之盛,占地利之便,得人和之美。在习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顺利开局。海南坚持开放为先,地处世界上神奇的“黄金旅游带”,拥有独一无二的政策优势,吸引了来自全球的优质资源要素,为电影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正在成为中西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为电影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厚滋养。当前,中国正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海南正努力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找准位置、积极作为、多作贡献。

△中共海南省委书记、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沈晓明致辞

   慎海雄在致辞时表示,本届电影节是在一个特殊时期举办的,对全世界广大电影人和电影观众都有着特殊的意义。在习主席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下,中国打响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并取得了重大战略成果,率先控制住了疫情,率先实现复工复产并恢复经济增长。海南岛国际电影节的如期举办,既是中国电影业快速复苏的明证,也进一步呈现了人类终将战胜疫情的希望之光。慎海雄表示,本届电影节将首映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精心制作的4K纪录电影《2020,中国战疫》,用电影镜头生动展现在中国和中国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以钢铁意志和人间大爱奋力抗击疫情的感人场景。希望这部电影给世界各地仍在疫情影响下的人们带去信心。

△中宣部副部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第三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组委会主席慎海雄致辞并宣布开幕

第三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盛况空前,共吸引了来自114个国家和地区的4376部影片报名。189部中外佳片将在海口、三亚、儋州、琼海4座城市15家影院展映。其中,包括了世界首映、亚洲首映、中国首映的影片97部,新片首映率高达92.5%。电影节设立了“星光”“天涯海角”“采珠拾贝”“万象中国”“浮世图景”“另辟新径”“聚焦”“经典”等8大展映单元,采用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方式,升级户外沙滩展映、创投会、市场展会、论坛峰会等重点活动,呈现兼具国际性、学术性、大众性的光影盛宴。

△第三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盛况空前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艺频道、4K超高清频道对开幕式进行了全程直播,央视新闻新媒体、央视频、央视网等新媒体平台同步直播。

第二届深圳书展闭幕现场销售突破2000万元

2020年12月07日10:29来源:深圳特区报 原标题:第二届深圳书展闭幕,现场销售突破2000万元

在广东省委省政府、深圳市委市政府的关怀指导与全国出版界的大力支持下,2020南国书香节暨第二届深圳书展(简称“深圳书展”)于11月27日正式开幕,12月6日圆满落幕,现场销售突破2000万元,在疫情影响、电商冲击等多重不利因素下逆市上扬,成为今年全国时间最长、模式最新、销量最高的城市书展。

   面对秋冬季节疫情防控工作的压力与挑战,深圳市委市政府、市委宣传部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克服困难,创新办展,在确保防疫安全的基础上更好地满足了市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体现出特区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使命担当。

本届书展以“全面小康书香芬芳”为主题,设有中心书城及外广场1个主会场,和罗湖书城、南山书城、宝安书城、龙岗书城、龙华书城等5大书城分会场,以及香蜜湖简阅书吧、南头古城简阅书吧、光明区红花山体育中心新华书吧等3个书吧分会场,通过“1+5+3”布局推动公共文化事业区域均衡化发展。书展期间,主分会场集中展销全国500家优质出版机构约20万种精品图书,联动开展100余项阅读文化活动,全城关注、全民参与,继首届大获成功、誉满业界之后,再次展示了深圳实体书业领跑全国的实力与韧劲,彰显出这座“爱阅之城”永不止息的读书热情与文化追求。

本届书展呈现“六个更加”的特色亮点。

主题更鲜明:书写更多精彩的“春天的故事”

2020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全面铺开、纵深推进的关键之年。本届书展作为深圳重要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紧扣主题主线,聚焦主题出版,生动展现“四十载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积极吹响“新征程催人奋进”的时代号角,驱动深圳书写更多精彩的“春天的故事”。

本届书展规划打造主题图书展区,围绕“学习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组织展销《习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等近300种主题出版物,掀起新一轮学习庆祝热潮。本土参展的海天出版社、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重点推荐《为什么是深圳》《向深圳学习》《鹏城飞歌》《张梁我在地球边缘》等一系列主题图书,从经济、文化、生活、风物等不同方面回首特区之路、展现深圳风貌,引起广泛共鸣。“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创新创业人物和先进模范人物”陆建新在海天出版社展台感慨,无数深圳人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共同建设了这座美好的城市,共同回答了“为什么是深圳”。

2020年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全面小康书香芬芳”的年度主题贯穿书展始终。在中国出版集团特设的“主题出版专区”,商务印书馆最新出版的《习扶贫故事》受到读者欢迎,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强向广大市民积极荐读。优秀的主题图书引领深圳读者深刻领会习总书记的扶贫实践和扶贫论述,也为深圳开展对口帮扶工作提供了有力指引。

效果更显著:以节展联动促进书香社会建设

作为深圳最重要的两大阅读文化品牌,深圳读书月与深圳书展以习总书记“提倡多读书,建设书香社会”的重要讲话精神为宗旨目标,在今年实现了首度联动。节展叠加,近一个月来各类阅读文化活动掀起的读书热潮,在本届书展上推向新高峰,进一步营造了“书香满城”的空前盛况。

本届书展自公布“节展联动”的举办消息以来,吸引众多市民读者关注讨论。市委宣传部将本届书展作为营造书香氛围、推进全民阅读的重要抓手,积极宣传引导市民读者参与,接续读书月再掀阅读高潮,打造出全民同享的文化盛会。中央省市各级媒体持续宣传本届书展,累计刊发报道450余篇次,人民网、新华社、光明日报纷纷围绕“读书月进入‘书展时间’”展开专题报道,盛赞深圳充满活力的阅读文化生态。大V直播、名家VLOG、互动H5等新传播手段被广泛运用,为全民阅读鼓与呼。全市投入近4000个户外移动终端,高频传播书展资讯。借助声势浩大、形式多样的传播矩阵,读书月与深圳书展实现了全网阅读量突破1.96亿人次,使读书成为主要的城市话题,打造了全民共享的文化盛会。

本届书展各类新书发布、名家分享活动,与温馨阅读夜、深圳读书论坛、经典诗文朗诵会等读书月品牌活动同步开展,各大深圳书城活动数量比平时增加一倍有余,座无虚席,场面火爆,不少市民提前2-3小时排队等候聆听名家讲座,读书进一步成为城市生活风尚。

本届书展与读书月前后呼应,阅读引领效果倍增。新鲜出炉的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年度十大童书”成为读者购书的重要指引,获奖图书人气高涨、销量飙升,受到相关出版单位加印加推。市教育局发函鼓励中小学生积极参与书展、品读好书,读书月荐书活动配合在书展期间特邀深圳中学、深圳实验教育集团、荔园小学、百仕达小学等知名学校校长“开书单”,成为学生读者普遍参考的“书展指南”。通过与读书月的联动呼应,本届书展实现由“好读书”向“读好书”的沉淀与提升。

与此同时,本届书展以满足市民读者精神文化需求为导向,绝大部分图书6-8折,部分优惠低至4折,将书香社会建设落脚于实实在在的文化惠民。书展现场的多重折扣福利,吸引市民读者尽情释放购书欲,购书篮时常“供不应求”,部分精品图书热卖脱销、紧急补货。在此基础上,深圳市委宣传部组织发放10万张、400万元购书现金抵扣券,以“真金白银”为读者送上丰厚福利。

模式更创新:打造高品位的城市文化品牌

本届书展立足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打造城市文明典范的发展定位,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主动创新户外办展、夜间办展等全新模式,进一步与城市生活交织相融,营建格调高雅、休闲舒适的阅读环境与生活方式,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追求,打造与城市地位相匹配的阅读盛事。

本届书展创造性地采用室内与户外相结合的形式,在当前防疫形势下为市民读者打造焕然一新的文化生活方式。书展户外区域,将莲花山脚下超过5000平方米的乐园广场搭建成书香弥漫的露天盛会,邀请68家兼具口碑与市场的优质出版发行机构“出摊”展销近20万册精品图书,辅以琳琅满目的文创精品、趣味十足的互动游戏、读书品茗的休闲区域,以及音乐会、电影放映、名家分享等精彩纷呈的公共活动,营建出全新的、开放的美好生活方式体验空间,成为亲子家庭周末出行的热门目的地,在满足市民读者更高品质的文化生活追求的同时,在城市中心勾勒出一道文化与自然交织相融的美丽风景,进一步提升了城市文化形象。不少市民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户外逛书展的体验既新鲜又舒适,没想到书展可以如此丰富活泼、悠然自在,很好地体现了深圳作为先行示范区的文化品位。

本届书展突破性地将开放时间延长至晚10点,10点后仍有新装亮相的24小时书吧向市民读者彻夜服务,为市民读者的文化夜生活提供了丰富的选择。每当夜幕降临,书展户外区域亮起温暖灯光有如点点繁星,映照着本届书展对实体书业发展“夜间经济”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和对加快文化行业复苏、恢复文化消费信心的不懈推动。中信出版集团负责人表示,晚上9点之后仍有不少读者在书展现场读书选书,温馨的景象让所有出版人都深受感动,也倍感振奋。

此外,作为较早推动书与非书融合发展的代表性城市,深圳积极将引领全国书业历次转型的“深圳书城模式”搬进图书会展,以多元的“书+”业态创新一站式复合式多元化书展模式。本届书展充分利用展销空间规划“美学生活馆”“阅读绽放区”“书画艺术展”“创意书生活”等文创区域,引入茶艺、花艺、瓷艺等生活精品,提供多元化全景式的文化消费体验,打造满足市民美好生活追求的高品位城市文化品牌。

品牌更响亮:构建全国精品出版发布中心

深圳是因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的城市,在全国出版业界有着重要地位。去年,首届深圳书展一炮而响,现场人气与展销成绩创全国同类书展之最,成为业界最为看中的好书发布平台之一。本届书展,名社名家慕名而来,新书好书汇聚于此,进一步提升了以精品为内核的品牌调性。

本届书展主宾出版社由中国最大的大众出版和专业出版集团——中国出版集团担任,旗下人民文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等23家知名出版机构精心组织、集中亮相,带来4000余种新书好书以飨深圳读者。此外,译林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后浪出版公司等品牌出版社踊跃参展,集中组织上百人的现场团队连续十天不间断地为深圳读者推荐新书好书、提供阅读服务。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负责人称赞,深圳读者买书的热情特别高涨,对高品质图书有着旺盛的需求。磨铁图书公司负责人称,相比于其他城市,深圳很多小读者读得很深,知识储备量十分惊人。

本届书展将图书组织工作变“被动”为“主动”,结合大数据分析督促相关出版单位组织近两年出版的精品读物参展。重点推出的“深圳书展精品好书100种”进一步强调书展选品能力,备受全国出版界关注。其中涵盖了“年度十大好书”“深圳书城选书”等榜单,是彰显深圳阅读品位的代表性书单,不仅搭建了读者与好书相遇的桥梁,更树立起书业风向标。各参展单位也集中发布“商务印书馆人文社科十大好书”“中信出版十大好书”等好书榜单,将深圳书展打造成精品出版发布中心。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类图书中,《为什么是深圳》《一个人就一个人》《金融思维》《晚熟的人》《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等销量较高,受到读者欢迎。

书展期间,刘震云、沈石溪、蒋方舟、伍美珍、刘同等知名作家纷纷亮相。35场名家新书发布活动,让作者与读者分享互动、对话交流,让新书好书得到更加立体、更有深度的呈现。

作为华南地区新书好书最集中、最丰富的图书展会之一,本届书展也深受图书馆青睐,团购现采图书超过200万元。除了深圳本地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武汉东湖学院图书馆等市外图书馆也亲临现场选配精品好书。参展出版机构表示,深圳书展已成为高品质、有影响的书展品牌,希望每年都能参与深圳书展的活动,向深圳乃至全国读者推荐好书。

服务更智能:办成以大数据为依托的智慧书展

刚刚完成升级改造的中心书城,是国内首个AI智慧书城,作为本届书展的主会场,将最新的AI智能服务、AI互动体验和AI智慧运营应用到书展组织工作中,以大数据为依托办出了便捷高效、体验良好的智慧书展。

本届书展借助大数据AI中台实现各业务子系统数据的互联互通,形成了精准触达、顾客分层、精细化营运的信息系统,实时掌握分析人流情况、热点区域与展销效果,为书展现场的人员分布、图书调配与重点宣导提供了强有力的智能化支撑,形成了更加科学高效的书展组织体系。

本届书展进一步提升线下服务的智能化水平。随处可见的自助查书、自助购书等自助化系统的建设,为读者创造了更便捷的逛展体验。而AI荐书、机器人导览等全新互动的应用,则提升了读者逛展的趣味性,特别是AI智能算法根据人脸识别进行个性化荐书的互动,推动了以“书香+智能”为核心的图书增值服务向前迈进,描绘了未来实体书业发展的新构想。此外,推出“深圳书展”小程序,搭建了集资讯阅览、图书查询、书单推荐、在线购书、直播互动等多元功能于一体的线上平台。通过小程序,市民读者足不出户便可选购图书、参与活动,随时随地共享云上书展。

美誉度更高:推动深圳全民阅读再上新台阶

在各主承办单位及全国出版机构的共同努力下,本届书展精彩绽放,成为2020年全国实体书业与全民阅读的一件盛事,受到各界交口称赞,也为深圳全民阅读步入新十年、再上新台阶打下了良好基础。

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在本届书展开幕式上评价,深圳是中国率先开展“全民阅读”的城市,为全国推进“全民阅读”做出了重要贡献。在阅读领域,中国和发达国家相比是有差距的,但恰恰是由于深圳的努力,中国在世界上首次获得了“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荣誉称号。二十余年来,深圳的“全民阅读”持续不断地提升水平,如今更要推上新的高峰。国务院参事樊希安在分享活动中表示,深圳的阅读积极性,更体现出新兴城市的特色。深圳是一座通过阅读成长的城市,之所以能有今天,是因为阅读注入了知识的活力、生命的活力。

各级媒体对本届书展赞誉有加。人民网评价,中心书城主会场每日开放至晚十点,为市民读者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丰富夜生活、感受夜经济提供了新可能,也为促进文化复苏、拉动文化消费探索了新模式。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发表《深圳:以先行姿态开创阅读新境界》一文,称全民阅读“使整座城市有了书香底色,变得分外芬芳”。晶报社论《深圳书展用阅读与文字搭建了一个巨大的“场”》指出,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需要深圳书展这样一个“场”,使生命获得舒缓而有韵律的节奏。

本届书展受到参展单位与市民读者的一致称赞。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表示,深圳书展搭建了出版社与读者交流的平台,在本届书展上感受不到疫情影响,读者买书热情高涨,销售业绩喜人,远超预期目标。中信出版集团为本届书展点赞,评价整体的组织安排与服务体验既专业又贴心,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后浪出版公司称赞,深圳书展组织有力,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感觉。海豚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认为,户外展销活动给市民提供了方便的购书环境,还特别增设夜场以满足读者的逛展热情,点亮了一个个富有诗书意和烟火气的城市夜晚,让人感受到深圳这座城市越来越浓郁的阅读气息。有市民这样评价本届书展,“疫情之下,能够以这样的方式与这么多好书、这么多名家见面,周围的人都在讨论买什么书、读什么书,深深感到作为深圳人的丰盈与幸福”。

今年是深圳书展创办第二年。疫情之下,与步入第三个十年的深圳读书月首度联动,让本届书展更添一份责任感与使命感。站在新起点上,深圳书展也将致力成为深圳阅读文化事业的“高贵坚持”,打造引领全国、先行示范的又一张城市名片,为深圳加快建设全球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代文明之城,贡献重要而独特的作用。(记者 焦子宇 通讯员 陈宏强)

【文化厅】第三届藏戏传承保护学术研讨会在拉萨举办

郑璐袁海霞

2021年06月15日11:35来源:西藏日报

近日,由自治区文化厅主办、自治区民族艺术研究所承办的第三届藏戏传承保护学术研讨会在拉萨举办。

本届研讨会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为宗旨,全面总结西藏和平解放以来,特别是藏戏成功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来,我国藏戏传承发展和研究工作取得的巨大成绩。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自治区民族艺术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学、西藏大学等各大院校和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交流分享了藏戏研究前沿动态和传承发展最新成果。

自治区文化厅二级巡视员、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吉吉告诉记者,藏戏是我国唯一进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的少数民族戏剧,传承近600年,是西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表演艺术。党和国家为更好保护和传承传统藏戏艺术,在民间剧团的基础上成立了国家院团,有了西藏自治区藏剧团、青海省藏剧团、甘肃省藏剧团等专业藏戏表演团体。“西藏作为藏戏艺术的发源地和主要传承地,在藏戏艺术的传承、保护、创新、发展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丰硕成果。我们曾于2003年和2013年分别举办两届藏戏传承保护学术研讨会,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吉吉说。

非遗文化活力无限

2021年06月16日11:19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近日,琼结县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在县城青瓦达孜广场启动。琼结县文化局从全县非遗项目中精选了民族优秀服装、非遗传统工艺品、传统舞蹈、传统音乐和传统酒文化等类别的非遗项目进行了现场展示展演。

图为“雪阿吉拉姆”藏戏表演队在启动仪式现场表演藏戏。伦珠泽仁 记者 洛桑 摄

昌都唐卡榕城展出

2021年06月17日14:52来源:新华社

图为市民在福州三坊七巷参观唐卡漆画和唐卡等。新华社记者林善传摄

   近日,“雪域之光——中国唐卡漆画创新实践成果展”在福州三坊七巷展出。本次展览选取了历次唐卡漆画培训班中的优秀作品,展现近年来闽昌(福建与西藏昌都)文旅融合发展的丰硕成果。

唐卡漆画就是唐卡艺术与漆画艺术相结合的新兴艺术形式。

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工作结束西藏新增两个地方剧种

赵越

2021年06月21日09:40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西藏商报

   2016年,由自治区民族艺术研究所举办的西藏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培训班,正式开启了西藏地方戏曲剧种的普查调研工作,先后赴拉萨市、日喀则市、山南市和阿里地区等戏曲发展比较集中的市(地)开展普查工作。在普查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参照《中国戏曲志·西藏卷》和非遗普查名录建设等,对我区现存的地方戏曲剧种进行科学界定。目前,西藏地方戏曲剧种普查调研工作结束,巴贡戏和夏尔巴嘛呢戏两种新的表演形态被列入西藏地方剧种。

六大地方剧种 夏尔巴嘛呢戏队仅此一支

西藏地方剧种可分为白面具藏戏、蓝面具藏戏、昌都戏、巴贡戏、门巴戏、夏尔巴嘛呢戏等六大剧种。此前,在《中国戏曲志·西藏卷》中,西藏剧种划分为5个剧种,分别为白面具藏戏、蓝面具藏戏、昌都戏、德格戏和门巴戏。此次剧种普查中德格戏归入昌都戏的范畴,不单独列为一个剧种。另外,根据近几年相关专家学者的研究,发现了巴贡戏和夏尔巴嘛呢戏两种新的表演形态,经专家建议列为新的地方剧种。

此次普查中,我区共有2个巴贡戏民间班社,流传于日喀则市萨迦县麻布乡和定结县郭加乡郭加村。夏尔巴嘛呢戏流传在日喀则市定结县陈塘镇,“根据这次普查统计,我区只有这一个夏尔巴嘛呢戏队。”自治区民族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平措云丹介绍。

154支藏戏表演团体 蓝面具藏戏队144支

西藏地方戏曲剧种和流派的艺术特色,体现为方言语音、剧目文学、唱腔音乐、表演程式、说唱韵白、舞台美术、民间歌舞杂技等综合性的风格美和艺术美。

目前,我区共有154支藏戏表演团体。其中,国办团体机构有1个,民营团体7个,民间藏戏队146支;拉萨市有民间藏戏队21支,山南市35支,日喀则市85支,昌都市4支,阿里地区1支。“拉萨市、山南市、日喀则市由于历史原因,藏戏比较盛行。”平措云丹介绍。

蓝面具藏戏,藏语称之为“阿吉拉姆”或“拉姆”。从15世纪到19世纪,蓝面具藏戏逐渐形成了迥巴藏戏、江嘎尔藏戏、湘巴藏戏、觉木隆藏戏四大流派。本次普查中,我区共有144支蓝面具藏戏队,其中,国办团体1个,民营团体7个,民间藏戏队136支。“从数据可以看出,蓝面具藏戏表演团体占了我区藏戏表演团体很大比重。”平措云丹说。

戏剧表演遍地开花 每个藏戏队都有保留剧目

目前,现存的每个藏戏队都有自己的保留剧目。江嘎尔藏戏队的保留剧目有《朗萨雯波》《曲杰诺桑》;日喀则市南木林县果拉藏戏队和拉萨市墨竹工卡县宗雪藏戏队为《铁巴丹巴》;拉萨市堆龙德庆区那嘎藏戏队为《扎兰达拉》;昌都市察雅县香堆藏戏队为《洛登西绕传》等。

这些保留剧目,主要是以“八个经典传统剧目”作为基础,根据自身藏戏队的具体情况,表演该藏戏队最擅长、最有特色的剧目。此外,自治区藏戏团近年来吸收国内外的戏剧表演形式,创作的《六弦情缘》《金色家园》《藏香情》等新编剧目,对西藏的戏剧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人民日报有的放矢: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罗小芳卢现祥

2020年11月23日14:52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原标题:人民日报有的放矢: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习总书记指出:“我们更要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也是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关键。”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努力在关键领域实现自主可控,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才能畅通国内大循环,掌握发展主动权,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近年来,我国综合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一些前沿领域开始进入并跑、领跑阶段,但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仍存在受制于人的情况。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需要在以下几方面着力。

加强基础研究。加强基础研究,是增强原始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2019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为1335.6亿元,占RD经费(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比重为6.03%,首次突破6%,但与发达国家15%—20%的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需要继续深化改革,完善科技体制和科技政策,优化研发投入结构,持续提高基础研究投入比例,提高经费使用效率和研究水平。实行税收优惠,鼓励企业加强基础研究。引导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解决技术短板问题,在核心技术上不断实现突破,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掌控产业发展主导权。

充分发挥企业家和科技人才的作用。习总书记指出:“企业家要做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勇于推动生产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重视技术研发和人力资本投入,有效调动员工创造力,努力把企业打造成为强大的创新主体”。企业家是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的关键,要为企业家创新创造提供良好环境和条件。同时,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活动自身规律,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完善科技人员绩效考核评价机制,营造有利于激发科技人才创新的生态系统。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引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让包括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内的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

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产学研深度融合。习总书记要求全国科技工作者弘扬优良传统,坚定创新自信,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勇于攀登科技高峰。应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引导更多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创新,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以推动重大科技项目为抓手打通“最后一公里”,拆除阻碍产业化的“篱笆墙”,疏通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连接的快车道,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

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新型举国体制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具有突出优势,表现在技术攻关规划具有系统性、完整性,能够集合精锐力量、集中宝贵资源开展集中攻关、取得重大突破。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需要着力优化创新环境,激发创新合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强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完善共性基础技术供给体系;积极引导和支持本土企业瞄准产业链短板和价值链中高端进行生产研发。

(作者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人民日报思想纵横:推进共同开放的中国智慧

陈须隆

2020年11月23日14:53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原标题:人民日报思想纵横:推进共同开放的中国智慧

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习主席发表主旨演讲,强调“我们要携起手来,共同应对风险挑战,共同加强合作沟通,共同扩大对外开放”,提出了“致力于推进合作共赢的共同开放”“致力于推进合作共担的共同开放”“致力于推进合作共治的共同开放”的重要倡议。

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使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经济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但各国走向开放、走向合作的大势没有改变。共同开放是各国开放的必然结果,各国开放是共同开放的基础和前提。各国都实行对外开放,将形成双向开放、多边开放、区域开放等,进而促进共同开放。在共同开放中,各国扩大共同利益、承担共同责任、制定共同规则、施行共同治理,携手营造和平发展、开放发展、合作发展、共同发展的国际环境。

推进共同开放要求坚持合作共赢。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人类已经形成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面对全球性挑战,没有谁能够独善其身。只有以各国共同利益为重,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才能建设一个开放包容、共同繁荣的世界。推进共同开放要求坚持合作共担。习主席指出:“历史和实践证明,风险挑战面前,各国应该同舟共济、各尽其责,而不应该唯我独尊、损人不利己”,并呼吁大国要率先示范,主要经济体要以身作则,发展中国家要积极作为,通过共同开放、共担责任,推动世界共同发展。实践证明,只有推进合作共担的共同开放,才能打造坚实可靠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推进共同开放要求坚持合作共治。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一方面要坚决反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破坏国际秩序和国际规则,另一方面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基石的多边贸易体制,完善全球经济治理规则,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进入新时代,我国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持续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我国有效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的引领作用,出台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在数字经济、互联网等领域持续扩大开放,深入开展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改革创新,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在即将进入新发展阶段之际,我国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仅是我国自身发展需要,而且将造福各国人民。

展望未来,我国将秉持开放、合作、团结、共赢的信念,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为各国提供更多市场机遇、投资机遇、增长机遇,实现共同发展;更有效率地实现内外市场联通、要素资源共享,让中国市场成为世界的市场、共享的市场、大家的市场,为国际社会注入更多正能量;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继续深化双边、多边、区域合作,为共同开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携手各国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明天。

(作者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习外交思想研究中心特约专家)

《 人民日报 》( 2020年11月23日 0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