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未找到《塔木德》中翻译的版本,下面内容是从互联网搜集的《塔木德智慧全书》,受限于每篇字数,分成了N个部分。TXT:http://www.wangjinyang.cn/wenxian/tmdzhqs.txt
专家翻开第三张图
“如果做不到这四条,那你就得做到以下16条,”专家翻开第三张图,念道,“不同时发脾气;除非有紧急事件,否则不要大声吼叫;争执时,设法让对方赢;当天的争执当天化解;争吵后回娘家或外出不要超过8小时;批评时的话要出于爱;随时准备认错道歉;谣言传来时,把它当成笑话;每月给他或她一晚自由的时间;不要带着气上床;他或她回家时,你一定要在家;对方不希望你打扰时,坚持不要去打扰;电话铃响的时候,让对方去接;口袋里有多少钱要随时报账;坚决消灭没有钱的日子;给你父母的钱一定要比给对方父母的钱少。”
专家念完,有些人笑了,有些人则叹起气来,更有甚者开始整理书包。
停了一会,专家说:“如果大家对这16条还是感到失望的话,那你只有做好下面的256条了,总之,两人相处的理论是一个级数理论,它总是在前面那个数字的基础上进行二次乘方。”
接着专家翻开挂图的第四页,这一页上的文字很密,小得像蚂蚁。专家说:“到这一步,婚姻就已经很危险了。”这时台下很喧哗。
在专家宣布下课时,教室里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
美满的婚姻都是有共性的,当你开始婚姻生活时,已不再是好发脾气任性的小姑娘了,遇事不要只想自己,随时准备做出让步;性生活是婚姻的基础,要设法改变不协调情况;要经常找出时间来两人独处,结婚后依然是情侣;幽默有特殊的意义,要学会在遇到麻烦时也开个玩笑;想出解决矛盾的办法,尽量要忍耐或不要对骂及动武;学会处理家庭危机,双方互相支持。
《塔木德》强调,婚姻中男人要学会忍耐,女人要学会装聋作哑,这样才能避免矛盾,“成了家的人,可以说对命运之神付出了抵押品……美满的婚姻是难得一遇。”
在犹太人中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年老的媒人一次来找一个年轻人,为他介绍一个长相难看的女孩。年轻人知道那个女孩,只见他一直盯着媒人看,就像他疯了似的。
“你干吗拿我开玩笑?”他生气的问道。
“你错了!”媒人说,“你知道我不喜欢开玩笑。我是认真的,她有什么地方你不中意的?”
“不中意?她可是个瞎子!”
“你认为这是缺点吗?在我看来,这倒是优点。你可以自由地做任何事情。”
“可她还是个哑巴。”
“对于女人来说,这是优点,你听不到她骂你的话。”
“她也是个聋子呀!”
“这难道不好吗?你可以尽情地骂她,而她却听不见。”
“她还是个跛子呢!”
“这也是缺点吗?你可以去追逐别的女人,而她不能老跟在你后面。”
“她还是个驼背!”
“我真弄不懂你!”媒人绝望地叫道,“你难道就不能容忍她一个错误吗?”
故事固然是刁媒人为了糊弄年轻人而故意给年轻人介绍所谓的残疾人。但其寓意深刻,它告诉了我们婚姻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婚姻双方应该相互宽容和忍耐。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幸福的婚姻。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旦感情破裂,则悔之晚矣。
完美的婚姻和爱情给我们带来的欢愉是无与伦比的。不过,要获得爱情,我们就必须付出精力和行动。良好的爱情关系不是自然产生的,它需要我们有意识的努力和行动,只怀有良好的愿望是不够的。为了发展丰富和充实的爱情关系,我们必须采取更为主动、更为积极的态度。爱情要求我们应该清楚地知道怎样才能使我们所爱的人幸福,这就需要我们怀有一颗忠诚的心,并能够真诚地奉献。最重要的是:爱情需要我们自觉自愿、轻松愉快地采取行动。没有行动而只有空谈甚至是抱怨、责备,双方就会渐渐地产生反感,最终导致爱情关系的毁灭。
爱情关系的发展绝不取决于命运,而是由有爱情双方对爱情不断做出的承诺所控制的。在建立爱情关系的初期,我们都能清醒地了解自己的所作所为。但是,尽管我们怀有良好的愿望,但时间的推移使我们之中的不少人变得懒惰起来,他们对自己的行为给爱情关系所能产生的影响变得不敏感甚至是麻木了。爱情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是朝着加深的方向发展,就是朝着破灭的方向发展。
我们在爱情关系中所负的责任是不能间断的,因为爱情就是一种感觉,一种连续不断的、温暖的、充满活力的感觉。你应该主动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以决定爱情的命运。这样,你就不再是一个爱情行为中的被动者,而是积极地追求爱情的人。
此外,要建立一种强大的、持久的爱情关系,对于变化采取积极的态度是非常必要的。有些夫妻在爱情中遇到不少困难和障碍,其原因常常是他们顽固地抵抗爱情中应有的变化。他们害怕他们的爱情不够强韧、不够持久,不能对付无法预测的变化所带来的消极后果。但是,真正的、持久的爱情关系应该有足够的灵活性,用现实、积极的态度欢迎爱情中的变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爱情关系在不断地变化和更新。在爱情的初期,我们时时能体验到令人振奋的美妙感觉。在这个阶段,我们并不惧怕变化,因为我们渴望发掘所爱的人的新的、所有的特点。接着,令人焦虑的事情发生了:爱情关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我们再也不想改变了。从这时开始,我们对爱情的新鲜感逐渐消退,但是,我们对于爱情中的变化持一种接受的态度,我们就会不断地尝试到爱情给我们带来的新鲜的活力。
我们必须正确地对待种种变化,一方面是我们自身的改变,另一方面是爱人的变化。我们既不能惧怕自身的改变,也不能惧怕爱人的变化。应该相信你的爱人能够正确地对待你的变化,爱人对你的爱和信任足以抵消由于你的变化而带来的新问题,甚至是不快和恐惧。同时,当你发现爱人的变化时,你也应该给予理解、尊重和自由。
人们在爱情关系的变化中经历情感上的波折是必然的。一方面,它使我们产生不适应感,但另一方面,它又冲击了我们在长时间的夫妻关系中产生的厌倦感和陈旧感。
爱情关系处于低潮,并不意味着爱情关系已经无法挽救,即使是最完美的爱情关系,它也有困难的时期。爱情关系中的困难或低潮的出现,只是要求双方用灵活、积极的态度去对待变化!
避免婚姻的灾难
《塔木德》中写道:“凡教师不能没有妻子,凡拉比不能不结婚。”“性是一种创造性行为,少了它就无法成就自我。”
在犹太人中,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在犹太教堂里,斯坦因拉比算是一个比较新的教庭执事。当委员会聘请他主持事务室,他不无得意地宣称自己在拉比神学院研究班学过家庭问题咨询课程,并且迫不及待地准备对本地教民提供这方面的服务。
此后不久,一个年轻的女教民来到了他的事务室。她双眼红肿,一开口就止不住要哭。“这人,拉比,”她开始述说,“他不要求别的,只知道要吻我,吻,吻,更多的吻,我怎样才能阻止他这样做呢?”
“注意,你得坚决拒绝他,坚强些,”拉比出主意说,“对他说不行,如果他再纠缠,命令他出去。”
两周后,这位年轻的太太又来到拉比的事务所。她看上去仍旧可怜兮兮、心烦意乱。“我真不明白怎样对你说才好,拉比,”她说,“他唯一想干的事情就是想触摸我。他用手将我的全身摸遍。我不知道要怎样对付他。”
拉比勃然大怒。“这个流氓,”他大喊着,“警告他管住自己的手,放规矩些,这样他就不会触摸你或吻你了。如果这不足以阻止他的话,你就叫警察。必要时我会赶过来,将这无赖扔到门外,这可是让他名誉扫地,大丢面子的事呢!”
两个星期过去了,这位年轻的教民又坐到了拉比的事务室里。她拘谨娴静,双手交叠放在一条湿透了的手绢上。“拉比,从上次我见到您以来,他所想干的事情就是要和我睡觉。”她说。
“这个无法无天的坏蛋。”拉比忍不住叫了起来。
“我当然说过不行,不要亲我,不许摸我,不要和我同床共枕。”年轻的妇人继续说,“可现在,现在他要和我离婚。”
犹太人认为,性,是生命的河流,一旦干涸,就会带来灾难性后果。多少对夫妻因此而各奔东西。保持和谐的夫妻关系,是避免婚姻的灾难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在生活中,犹太人会想尽一切办法来保持婚姻的完整。
有一对住在西顿的夫妻结婚10年了,没有孩子,丈夫要求离婚。两人去见拉比西蒙。坚决反对离婚的拉比试图说服他们继续一起生活,但是丈夫非常坚决。
“既然你们决定离婚,”拉比对他们说,“你们应该举行一场聚会纪念分手,就像你们举行婚礼那样。”
夫妻两同意了,在聚会中,喝了很多酒的丈夫对妻子说:“亲爱的,在我们分手以前,看看我们家里有什么你认为最宝贵的,你回到你父亲那里住的时候可以带走。”
丈夫喝醉睡着了。妻子就叫仆人把丈夫抬到他父亲家里,把他放在床上。半夜里丈夫醒来了。
“我在哪里?”他叫起来。
“在我父亲家里。”妻子说,“你说我可以带走任何我认为最宝贵的东西,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你对我更宝贵。”
丈夫被妻子的爱深深打动了,他决定维持婚姻。从那以后他们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犹太人会想尽一切办法来保持婚姻的完整,一旦离婚,尤其是和结发妻子离婚,圣坛也要流泪。一个聪明的女人应该用温柔的办法挽回丈夫的心,大吵大闹和不择手段是最愚蠢的。维持夫妻关系的是爱和感情,以情动人是最佳办法。
合乎情理地对待爱人的过失
《塔木德》说:“若夫妇互敬互爱,上帝就与他们同在;若夫妇不和睦,则是吞没自己的大火。”
从恋爱的时候起,一对恋人互相说过多少爱情的誓言是难以计数的。但是结婚以后,要真正实现“长相知”“永相守”,夫妻间还要经历多少感情的波折也是无法预料的。
心理学家曾对80例夫妻间的争吵进行分析,发现四分之三以上是由于一方的责怪引起的。这些责怪往往是发现了对方的某些过失,因疏忽而犯的错误,或无意间说的错话。在被责怪者不服而辩解或反过来责怪对方时,夫妻间的别扭就闹大了。这种由责怪引起争吵,由争吵引起感情破裂的事情,真是不胜枚举。
心理学家说,在受到别人的指责或责怪时,大多数人都会产生辩白心理,除非是做了明显的绝对无可推诿的错事。所谓“辩白”心理,就是想为自己辩解,说明自己错得无意,或者因为情况复杂,错误难免等等,无非是想找点“情有可原”的依据,来减轻一下自己受责怪时的心理负担。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心理现象几乎是本能的,可以说是一种“自然防卫”心理,也可以说是人的自尊要求。在很多情况之下,并不表示受责怪者想推卸责任。实际上在辩解之后,他(她)的心理渐趋平衡,接着便开始自责,承担责任了。只有一向骄傲或虚荣心太重的人,才会一味地推卸责任。
了解了这一点之后,在你发现爱人的过失而责备他(她)的时候,不妨听他(她)辩解几句,让他(她)心里好受些。不可一味的责备,不好将他(她)辩解的言词一句句地反驳,叫他(她)没有一个下台之处。否则必然会使他(她)更激动,声音高起来,强硬的、不很理智的话就会冒出来。争吵这时就会发生。
也许,对方的某一过失并不值得你去加以责怪,因为那只是一个小过失,或者在那种情形之下,换上你去经历,那过失也是照犯不误的,即使对方的过失不小,这种道理也同样存在。因此心理学家主张,为了减少过失进一步给双方带来不快,夫妻间在发现对方不算十分严重的过失的时候,最好不要去责备他(她)。如果你能够安静地听他(她)讲述事情的经过,听他(她)为自己辩白,然后带一种宽慰对方的语气说一声“啊,今后注意一些就是了!”或者“罢了。算我们不走运吧。”这是最好的处理方式。此时有过失一方定能如释重负。虽然他(她)还在自责,然而他(她)的心理压力减轻了,而且深深地感激你。
事实上,过失是难以避免的,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是谨小慎微的(而且谨小慎微有时会成为一种过失)。很多时候,人们都免不了犯下过失,例如不留神打烂了玻璃,递茶时却烫了对方的手等。且不说这些过失一般人并不会为它们生气,就是发生了更大些的过失,在对生活有着开朗豁达态度的那些夫妻中,也不会大惊小怪,互相指责吵架的。因此夫妻关系中,还是心胸宽广、能够互相体谅的为佳。倘若彼此性情狭隘,斤斤计较,得失观念太重,家庭生活是难得太平的。在那些对婚姻生活思想准备不足、理想色彩很浓的新婚小夫妻中,因一方的小过失而引起双方不快,也是经常发生的事。
不要随便指责对方也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与此同时,新婚夫妇还应该注意,少犯或不犯有损对方自尊心或伤害双方感情的那些过失。这些过失不同于打碎物件或丢失东西,可以用几元几角钱来计算,伤害了感情就会在夫妻间微妙的关系中投下阴影。比如妻子好几次嫌丈夫出门穿得不够整齐,衬衣扣子老不扣,今天丈夫还是老样子,就有点生气他说:“你总是不像个样子,早知道就不跟你结婚了!”此话说得过头,很容易伤害他的自尊心。碰上脾气差的,马上还你一句:“你后悔了?那我们就离婚吧!”这样就两败俱伤了。在相互的评价问题上,夫妻双方都是很敏感的。
一旦偶尔犯错,犯过失者应该大胆认错。认错态度诚恳,可以使对方不好意思再责怪下去。坦率地认错在一定程度上可弥补过失带来的损失。最好这样想:对方发现你的过失时,发出一两句怨言也是难免的。你为自己辩白,也是可以的,但话说完也就行了,不要再反复说个不停,好像你更有理,这样就会使对方加重火气,以为你企图开脱自己。除非你的过失并没有发生,而是对方对你的误会,需要解释清楚,即使是这种情况,也不一定要马上跟他分辩清楚,可以等对方冷静下来,再作解释。避免了激动时的争吵,效果当然好得多。
因此,互相谅解和忍让是对待夫妻间的过失的良好精神。但这需要夫妻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共同的思想基础,融洽的感情关系,还要有较好的修养,包括自我克制能力,善于运用“合理化”方式进行心理调适。
对爱人的过失要有合乎情理的态度:不是为了在一场争吵中分个高低胜负,而是帮助对方认识过失和改正过失,今后不再重犯或少犯类似的过失。只有这种妥善的解决办法,才能在一方有过失的时候,仍然保持夫妻关系的和谐,保证爱情更长久。
要有积极、正确地追求快乐的强烈意愿
《塔木德》上写道:“人死后,站在神的面前时,神讨厌那些规避他所赐予快乐的人。”
一个人要想生活得幸福,必须充分认识到快乐的巨大意义和巨大价值,有积极、正确地追求快乐的强烈意愿,培养强烈的快乐意识、快乐观念,把快乐作为日常生活的必修课。
快乐,一方面取决于客观实际;另一方面则取决于认知、思维方式。如果觉得不幸福,就会感到不幸;相反,只要心里想快乐,绝大部分人都能如愿以偿。很多时候,快乐并不取决于你是谁,你在哪儿,你在干什么,而取决于你当时的想法。两个人从同一个窗口往外看,一个人见到的是泥土,一个人见到的是星星。有一个囚犯,当法庭宣布判处他5年徒刑的时候,他竟高兴得跳了起来,因为他一直以为要被判8年。所以,莎士比亚说:“事情的好坏,多半是出自想法。”伊壁鸠鲁也说:“人类不是被问题本身所困扰,而是被他们对问题的看法所困扰。”如果掌握了乐观思维法、光明思维法,人生万事万物都能够引起我们的快乐。
约瑟和曼代是一个小村庄酒铺的合伙人。这一天,他们卖完存货,便一起驱车去城里买了一桶威士忌。
在回家的路上天气渐渐冷起来,还刮起了大风,两个人互相开玩笑说对方想喝威士忌。但要真那样做可就是个严重的问题,因为,事前他们装酒的时候就曾约定,谁也不能先喝一口,那是他们一周的生活来源。
约瑟可是个聪明的家伙,他翻了翻口袋,找到了5毛钱,于是他对曼代说:“给你5毛钱,从你那份酒里卖给我一点儿喝。”
曼代是个生意人,他回答道:“既然你付现金,那我自然是要卖给你的。”
于是他舀了一杯酒给约瑟。约瑟喝了酒以后不久暖和了起来,而且变得很兴奋,而曼代的鼻子因为冷而变得更青了。
他真嫉妒该死的约瑟能那么幸运地找到5毛钱!但是,突然他碰到了口袋里的那枚5毛硬币。
“现在,这钱可是我的啦!”他自言自语道,“为什么我不能拿它买酒喝呢?”
于是他对约瑟说:“约瑟,给你5毛钱,从你的那一份里给我倒点儿酒喝。”
约瑟应声道:“有现金就行。”
他给曼代舀了一杯酒,收回了他那5毛钱硬币。
就这样约瑟和曼代用那唯一的5毛钱互相买酒,你一杯我一杯喝了一路。等他们到酒铺时,两个人都喝得暖烘烘的了。
“真是个奇迹啊!”约瑟嚷道,“想想看,整整一桶威士忌才花了5毛钱!”
犹太人认为,赚钱是为了生活,但生活并不是为了赚钱。生活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追求快乐,不要把贫穷当成不快乐的理由,为了快乐,我们不妨也为自己找个借口。
在生活中,性格好的人总能看到生活中好的东西,对于这种人来说,根本就不存在什么令人伤心欲绝的痛苦,因为他们即使在灾难和痛苦之中也能找到心灵的慰藉,正如在最黑暗的天空中,心灵总能或多或少地看见一丝亮光一样。尽管天上看不到太阳,重重乌云布满了天空,但他们还是知道太阳仍在乌云上,太阳的光线终究会照到大地上来。
这种使人愉悦的性格不会遭人妒忌。具有这种性格的人,他们的眼里总是闪烁着愉快的光芒,他们总显得欢快、达观、朝气蓬勃。他们的心中总是充满阳光。当然,他们也会有精神痛苦、心烦意躁的时候,但他们不同于别人的就是他们总是愉快地接受这种痛苦,没有抱怨,没有忧伤,更不会为此而浪费自己宝贵的精力,而是拾起生命道路上的花朵,奋勇前行。
尽管这种愉快的性格主要是天生的,但正如其他生活习惯一样,这种性格也可以通过训练和培养来获得或得到加强。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充分地享受生活,也可能根本就无法懂得生活的乐趣,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是快乐还是痛苦。我们究竟是经常看到生活中光明的一面还是黑暗的一面,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对生活的态度。任何人间生活都是两面的,问题在于我们自己怎样去审视生活。我们完全可以运用自己的意志力量来做出正确的选择,养成乐观、快乐的性格,而不是相反。乐观、豁达的性格有助于我们看到生活中光明的一面。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候也能看到光明。
具有乐观、豁达性格的人,无论在什么时候,他们都感到光明、美丽和快乐的生活就在身边。他们眼睛里流露出来的光彩使整个世界都溢彩流光。在这种光彩之下,寒冷会变成温暖;痛苦会变成舒适。这种性格使智慧更加熠熠生辉,使美丽更加迷人灿烂。快乐的心情像一股永不枯竭的清泉,有人把快乐的心情称为蔚蓝的天空,快乐的心情就是一首没有歌词的永无止境的欢歌。它使人的灵魂得以宁静,使人的精力得以恢复,使美德更加芬芳。人的精神、灵魂、美德都从这种愉悦的心情中得到滋润。
快乐来自于活在当下,当你突然明白周遭微风拂过树梢、枝头弯折、山坡顶的薄雾,和明亮的天空全都是你的延伸之时,你就会感受到快乐。
尽量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各种处境
《塔木德》上有这样一句话:“如果折断了一条腿,你就应该感谢上帝不曾折断你两条腿;如果你折断了两条腿,你就应该感谢上帝不曾折断你的脖子。”
历经磨难的犹太人,不管面对怎样的处境,总是能够尽量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
比尔在一家汽车公司上班。很不幸,一次机器故障导致他的右眼被击伤,抢救后还是没有保住,医生摘除了他的右眼球。
比尔原本是一个十分乐观的人,但现在却成了一个沉默寡言的人。他害怕上街,因为总是有那么多人看他的眼睛。
他的休假一次次被延长,妻子苔丝负担起了家庭的所有开支,而且她在晚上又兼了一个职,她很在乎这个家,她爱着自己的丈夫,想让全家过得和以前一样。苔丝认为丈夫心中的阴影总会消除的,那只是时间问题。
但糟糕的是,比尔的另一只眼睛的视力也受到了影响。比尔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问妻子谁在院子里踢球时,苔丝惊讶地看着丈夫和正在踢球的儿子。在以前,儿子即使到更远的地方,他也能看到。
苔丝什么也没有说,只是走近丈夫,轻轻抱住他的头。
比尔说:“亲爱的,我知道以后会发生什么。我已经意识到了。”
苔丝的泪就流下来了。
其实,苔丝早就知道这种后果,只是她怕丈夫受不了打击要求医生不要告诉他。
比尔知道自己要失明后,反而镇静多了,连苔丝自己也感到奇怪。
苔丝知道比尔能见到光明的日子已经不多了,她想为丈夫留下点什么。她每天把自己和儿子打扮得漂漂亮亮,还经常去美容院,在比尔面前,不论她心里多么悲伤,她总是努力微笑。
几个月后,比尔说:“苔丝,我发现你新买的套裙那么旧了!”
苔丝说:“是吗?”
她奔到一个他看不到的角落,低声哭了。她那件套裙的颜色在太阳底下绚丽夺目。
苔丝想,还能为丈夫留下什么呢?
第二天,家里来了一个油漆匠,苔丝想把家具和墙壁粉刷一遍,让比尔的心中永远是一个新家。
油漆匠工作很认真,一边干活还一边吹着口哨。干了一个星期,终于把所有的家具和墙壁刷好了,他也知道了比尔的情况。
油漆匠对比尔说:“对不起,我干得很慢。”
比尔说:“你天天那么开心,我也为此感到高兴。”
算工钱的时候,油漆匠少算了100美元。
苔丝和比尔说:“你少算了工钱。”
油漆匠说:“我已经多拿了,一个等待失明的人还那么平静,你告诉了我什么叫勇气。”
但比尔却坚持要多给油漆匠100美元,比尔说:“我也知道了原来残疾人也可以自食其力生活得很快乐。”
油漆匠只有一只手。
当我们觉得不开心的时候时,不妨分析一下自己认识上的偏颇,摆脱顾影自怜的思想,更客观、更全面地看待自己和别人,尽量含着微笑生活,那么,我们就会成为情绪的主人,而不是受外界情况的支配。
驾驭和摆脱痛苦
《塔木德》认为:“痛苦之中蕴含着一种力,而且痛苦是一笔财富。”
痛苦,不管愿不愿意,几乎每一个人总会遇到。况且,痛苦是客观的,具有存在的必然性。痛苦有其特定的空间局限性和时间变动性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它可以摆脱,可以战胜,以至可以转化为一种力量。也正是由于这些特点,决定了并非一切不幸都是痛苦,一切痛苦也并非都是不幸。问题是怎么控制和利用,也就是驾驭痛苦。正如犹太教牧师古许纳在他的畅销书《好人遭受不幸时》中所说:“我们必须摆脱那些以过去的痛苦为中心的问题,例如‘为什么发生在我身上’之类的问题,改为提出展望将来的问题,例如‘既然这件事已经发生,我该怎样应付?’”
一个人如果能够把自己的痛苦发泄出来,其痛苦就会自然地在自己的掌握中。但对于痛苦的过程,各人必须以自己的方式去度过它。因为要把心灵的创伤医好,最重要的就是要积极采取某种行动,而这种行动也就是对痛苦的控制和利用。
对痛苦的控制无非是两种方法:一是摆脱,二是引导。摆脱痛苦最成功的办法就是寻找慰藉和转移注意力。但摆脱痛苦需要时间,痛苦必须用时间去克服,至于时间的长短,就要看痛苦的程度和情形而定。必须应该注意的是,不管是哪种情况,如果对身处痛苦之中的人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认为他们应能够驱逐一切失眠、焦虑、恐惧、愤怒和自疑等痛苦症状和“迅速恢复正常”,则往往会使他们感到彷徨、内疚和失去自信,令痛苦的过程更加长久、更加难以结束。痛苦的极至便是解脱。对于痛苦来说,往往获得解放的门径,也就是脱离痛苦的门径。所以,在痛苦阶段恰恰是在似乎一切行动将完结的时辰,新的力量诞生,给你产生莫大的支助,正是痛苦合理引导的结果。
聪明的犹太人相信,痛苦是一种财富,你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合理地控制和利用它,它将给你的人生以鼓舞和动力。
当然,犹太人是反对因痛苦而烦恼,整天郁郁寡欢的。《塔木德》说:“人死了以后,会被虫子吃掉,而活着的时候,也会被烦恼啃得体无完肤。”犹太认为,不良情绪对健康是十分有害的,因此,一定要努力疏导和排解。犹太人总结的下面的几种方法值得尝试:
(1)自然发泄。
排解不良情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使之“发泄”。有些人有这样的体会和感受:当受了委屈,或者沉浸在悲痛欲绝之时,只要痛痛快快地哭一场,就会感到解除了抑郁、忧愁和悲恸,颇有轻松之感。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事例:突如其来的巨大悲痛,令人难以排解,这时有人劝“哭出声来吧”,结果痛哭一场,往往就会使人从悲痛中解脱出来。
“长歌当哭”当然也是一种排解的方法,此时的“哭”比“笑”往往更有奇效。一些研究者对眼泪进行分析之后认为,哭或其他感情冲动时流出的眼泪,其化学性质与眼部受机械刺激时流出的眼泪是不同的,前者中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其中有些生物化学物质,正是能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速或消化不良的“罪魁祸首”;当人哭时,这些物质较多的随眼泪排泄出来,对健康自然是有利的。从这个角度说,哭是机体对有害物质的一种自我调控功能。并且,“哭”出了烦闷、抑郁和悲痛,使人心情变得略为舒畅,也是对精神(心理)的自我调节方式之一。
(2)逐渐宣泄。
情绪压抑,有时不宜一下子发泄出来,可采取分散疏导,逐渐宣泄的形式。一个人遇到不顺心的事,受到挫折,甚至遭到不幸,比如在恋爱中遭到挫折、亲朋好友去世、生活中发生重大的事故、工作学习上或家中有不愉快的事等,怒从心头起,或心中泛起阵阵愁云时,首先可冷静下来,控制一下自己的感情,然后找自己诚恳、乐观的知心朋友、亲人倾诉自己的苦衷,或向亲人、朋友写书信诉说苦闷、烦恼。从亲友的开导、劝告、同情和安慰中得到力量和支持,消极的苦闷、忧愁和烦恼之情会随之消散。所以,广交知心朋友,扩大社会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医治心理不良情绪的良药。
另外,在情绪不佳时,可写诗作赋,撰写文章、抒发自己的情感,也是疏泄不良情绪的有效方法。
(3)投身工作。
排除不良情绪最根本的办法是建立良好而稳定的心理状态,用顽强的意志战胜不良情绪的干扰,保持良好的心境。在生活中遇到烦恼,自解自劝,用理智战胜生活中的不幸。任何理智和情感都可以化为行为的动力,无论是愉快满意的情感,还是悲痛不快的情感,都能激励人去工作和学习。人们常说的“化悲痛为力量”就是这种表现。意志坚强者可避免不良刺激,增强抗病能力;意志脆弱者,多神怯气虚,易遭受刺激而发病,事实证明,胸有大志,毅力坚强的人,能够有意识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4)转移化解。
各种情绪的产生都离不开环境。避免接触强烈的环境刺激,有时是必要的,但最好是学会情绪的积极转移,即通过自我疏导,主观上改变刺激的意义,从而变不良情绪为积极情绪。例如,一旦遇到烦恼、郁闷不结时,如果你爱好文艺,不妨去听听音乐,跳跳舞;如果你喜欢体育运动,可以打打球、游一游泳等,借以松弛一下绷紧的神经;或者观赏一场幽默的相声、哑剧、滑稽电影;如果你天生好静,那也可以读一读内容轻松愉快、饶有风趣的小说和刊物。总之,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分别采取自己喜爱的活动。这种自娱自乐的活动可以舒体宽怀,消忧排愁,怡养心神,有益于人之身心健康。
此外,当你心情不快、痛苦不解时,也可以漫步在绿树成荫的林荫大道上或视野开阔的海滨边,如果有条件,还可以作短期旅游,把自己置身于绚丽多彩的自然美景之中,陶醉在蓝天白云、碧波荡漾、花香鸟语的自然怀抱里,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会使你产生豁达的心境,一切忧愁和烦恼之情会随之消散。大自然可使你舒畅气机,忘却忧烦,寄托情怀,美化心灵。
不为明天而忧虑
一般人所说的一天,一定是从早上到傍晚;但是对犹太人来说,则是完全相反的,这也许是犹太人在受到长年迫害之后,仍能坚强站起来的真正原因吧!
犹太人的一天是从日没开始的,若以安息日为例,它是从星期五的日没开始,到星期六的日没为止,这种时间观念是犹太人所特有的。
《塔木德》中讨论过:“为什么一天要始自日没呢?”他们所获得的结论是:与其明亮的开始、黑暗的结束;倒不如黑暗的开始、明亮的结束,来得令人欣慰。人生不也是如此吗?由这件事可以看出犹太人是乐观的。
的确,犹太人是乐观的,几乎乐观到天不怕、地不怕的地步,他们认为只要事过境迁,一切都会好转。当然他们也很努力,因为无论遭遇到何种逆境,他们绝不会放手不管,一定坚持到底,而永不放弃希望。
《塔木德》中说:“今天将要发生的事我们都还不知道,何必为明天而烦恼呢?”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一发现自己有快乐、幸福的感觉之后就感到奇怪,想知道是不是什么地方出了毛病,并开始怀疑这种感觉能否持久。……拥有幸福的人感到的是一种强烈的恐惧,以至他们不能把握住幸福,他们几乎是在获得了幸福的那一刹那就失去了它。
很大程度上,我们心灵平静的程度取决于我们能否生活在现在时。无论昨天或去年发生了什么,明天也许发生或不发生什么,你身处的都是现在时——永远如此!
毫无疑问,我们许多人都已精于将大部分生活花费在为各种各样的事焦虑的“神经焦虑”艺术上。
我们让过去的问题和未来的忧虑来控制我们的现在时刻,如此以致于以焦虑,受挫,沮丧和不抱希望而告终。另一方面,我们搁置了我们的满足感,我们固有的优势以及我们的幸福快乐,经常说服自己“有朝一日”会比今天更好。不幸的是,这种告诉我们去指望将来的同一心理运动只会使我们重复过去,以致于“有朝一日”永远不会真的到来。约翰·列农曾说:“生活是在我们忙于制定其他计划时所发生的一切。”当我们忙于制定“其他计划”时,我们的孩子们在忙着成长,我们所爱的人在离去或死亡,我们的身体在走形,我们的梦想在逝去。简言之,我们错过了生活。
许多人将生活过得如同是为了以后某一日的彩排。它不是。实际上,没人能够保证他或她明天仍在这里。现在是我们所拥有的唯一时间,也是我们能够加以控制住的唯一时间。当我们的注意力处于现在时,我们就会将恐惧从我们的头脑中排除出去。恐惧就是我们对于未来可能发生事件的忧虑——我们将没有足够的钱,我们的孩子将会陷入麻烦,我们将会衰老并死亡,如此等等。
为了战胜恐惧,最好的策略便是学会将你的注意力拉回到现在时。马克·吐温说:“在我的生活中,我经历了一些可怕的事,只有一些事真的发生了。”这表达得很明确:无须为将来而烦恼。实践一下将你的注意力保持在此地此时,你的努力将产生巨大的益处。
如果天上的星辰一生只出现一次,那么每个人一定都会出去仰望,而且看过的人一定都会大谈这次经验的庄严和壮观。传媒一定提前就大做宣传,而事后许久还大赞其美。星辰果真只出现一次,我们一定会早做准备,决不愿错过星辰之美。不幸的是它们每晚都闪亮,所以我们好几个月都不去抬头望一眼天空。
正如罗丹所说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不会欣赏每日的生活是我们最大的悲哀。其实我们不必费心地四处寻找,美本来是随处可见的。
可惜的是,生活中的此时此地总是被忽略,我们无意中预支了“此刻的生活”。想一想吧,早上还没起床时,你就开始担心起床后的寒冷而错失了被子里最后几分钟的温暖;吃早餐的时候你又在想着开车上班的路上可能会堵车;上班的时候就开始设计下班后怎么打发时间;参加派对又在烦恼着回家路上得花多少时间了。
我们总是生活在下一刻里。我们急着等周末来临、暑假来临、孩子长大、年老退休。等我们老时,我们真的也可以说是:“我真是等不及要去死了!”
我们一刻也不停地转着。我们对堵车的公路乱骂脏话;我们在超市中像没头的苍蝇,毫无耐性;我们对着电视不停地调换频道;我们一个劲儿地催促孩子快点。难道这是宇宙的报复吗?我们毁了宇宙,宇宙就用时间来控制我们。
梭罗说:“我们可以杀死时间而毫无后遗症。”我们确实在“杀”时间。这曾经是无所事事的说法,但现在我们是真的在摧毁我们的时间。我们的时间花在杀死灵性、杀死享受愉悦的能力上。我们过于自我中心,以为创立了人类有史以来一个最佳的文明,但我们根本没有时间享受。这像是浮世德与魔鬼的交换条件。
弗莱特认为,现代人之所以不能拥有此刻的、美好的生活,是因为我们总是担心时间不够,就像我们总是觉得钱不够一样。学习享受已经拥有的时间、金钱与爱是我们最重要的一课。
适度享乐而不忘道德
在《塔木德》中,有一则关于道德与享乐之关系的寓言,其中以比喻的方式表达了他们的一般看法。
有一艘船在航行途中遇到了强烈的暴风雨,偏离了航向。
到次日早晨,风平浪静了,人们才发现船的位置不对,同时,大家也发现前面不远处有一个美丽的岛屿。船便驶进海湾,抛下锚,作暂时的休息。
从甲板上望去,岛上鲜花盛开,树上挂满了令人垂涎的果子,一大片美丽的绿荫,还可以听见小鸟动听的歌声。
于是,船上的旅客自然地分成了五组。
第一组旅客认为,如果自己上岛游玩时,正好出现顺风顺水,那就会错过起航的时机。所以不管岛上如何美丽好玩,他们坚持不登陆,守候在船上。
第二组的旅客急急忙忙地登上小岛,走马观花地闻闻花香,在绿荫下尝过了水果,恢复精神之后,便立刻回到船上来。
第三组旅客也登陆游玩,但由于停留的时间过长,在刚好吹起顺风之时,以为船要开走而慌慌张张地赶回船上来,结果,有的丢了东西,有的失去了好不容易才占下的理想位置。
第四组的旅客虽然看到船员在起锚,但没看到船帆也在扬起,而且以为船长不可能扔下他们把船开走,所以,一直停留在岛上。直到船要起航之时,他们才心急慌忙地游到船边爬上船来。其中有些人为此受了伤,直到航行结束,也没有痊愈。
第五组旅客由于在岛上陶醉过度,没有听到启航的钟声,被留在了岛上。
结果,有的被树林中的猛兽吞吃了,有的误食有毒的食物而生了病,最后全部死在岛上。
在拉比的解说中,故事中的船,象征着人生旅途中的善行;岛则象征快乐,各组的旅客象征对善行和快乐持不同态度的世人。
第一组的人对人生的快乐一点儿不去体会;第二组的人既享受了少许快乐,又没有忘记自己必须坐船前往目的地的义务,这是最贤明的一组;第三组的人虽然享受了快乐并赶回了船上,但还是吃了些苦头;第四组也勉强赶回船上,但伤口到目的地还没有愈合;人类最容易陷入的还是第五组,往往一生为了虚荣而活着,忘记将来而不知不觉吃下有毒的甜蜜果实。
“适度享乐而不忘追求善行的人才是最贤明的”,能说出这样一句话的拉比,能确立这样一种标准的宗教,其本身又是何等的贤明!它清楚地表明,在犹太人的心目中,理想的人格决不是那种闭眼不看世界、逃避尘世乐趣的禁欲主义者,而是知道如何享受生活却又能不越出一定限度的人。
对尘世以及尘世乐趣的这种态度,从犹太神学的立场上看来,本是十分正常的。
既然世界以及其中的一切无非都是上帝所造,那么享受世上的乐趣,也就是上帝赋予人类的特权,甚至可以说义务。伊甸园中不也有着“悦人眼目”的树木与可口的果子吗,这不是上帝特地为人栽下的吗?人为什么要忤逆上帝的旨意而坚持不用呢?只要不去用那棵智慧树上的果子就可以了,其余全无禁止的必要。
在对酒的态度上,最典型地反映出犹太民族那种掌握适度享乐的分寸感。
拉比们一向认为,酒这样东西最忌过度,少喝一点是好事,喝多了,麻烦就来了。《塔木德》指出:“只要不沉溺酒杯,就不会犯罪。”“酒进了头脑,辨别能力就出来了;酒进了头脑,秘密就被挤出来了。”
多喝之所以误事,因为这是撒旦在人类种葡萄准备酿酒时就做下的手脚。
当年诺亚种第一枝葡萄时,撒旦跑来问过:“你在干什么?”
诺亚说:“我在种一种非常好的植物。”
撒旦表示他从来没见过这种植物长得什么样子。
诺亚便告诉他:“它会结一种非常甜而可口的果实,喝了这种果实的汁后,人就会觉得非常幸福。”
撒旦一听,来劲了,非得加入到这种幸福中来不可。于是,他跑去抓来了羊、狮子、猪和猴子,把它们一只只杀死,拿它们的血作肥料浇下去,葡萄长出来了,最后变成了葡萄酒。
所以,开始喝葡萄酒的时候,人温顺得像只羊;再喝一点,就会有狮子那样强大(当然,是头借酒壮胆的狮子),再喝下去,就会像猪一样肮脏,喝得过多,就成耍猴了,唱啊跳啊,全无一点自制力。这就是撒旦送给人的幸福。
善于控制和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惯
《塔木德》说:“谁是英雄?战胜自己情欲的人是英雄。”
在生活中,犹太人主张“有所为,有所不为”,他们非常善于控制和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惯,对待吸烟的问题既是如此。现在,吸烟的犹太人的比例较其他民族的要小。
一位犹太人指出:世界上有千千万万的成年人吸烟,其中大多数据说已经上瘾。上瘾这个名词的含义是他们不能自制,亦即身不由己。可是我们知道,有许多吸烟的人不必经过治疗便戒了烟。他们只是决定把它戒掉——就这样把它戒了。
假如他们是上了瘾的话,那又怎么能够把它戒掉呢?上瘾的定义不是说上瘾者处于一种身不由己的状态吗?
吸香烟基本上是个习惯,并非上瘾。你跟吸烟的人谈论时,把习惯和上瘾区分清楚是非常重要的。许多人放弃戒烟,就是因为那句新的胡说八道认为他们的努力等于白费。我们承认戒烟或去除其他陋习时,会带来诸多不舒服的“症状”,使抗拒引诱更加困难,但这并不是办不到的。
球王贝利戒烟的经理或许对我们有所启迪。
世界球王,被人们称为“黑珍珠”的巴西足球运动员贝利,自幼酷爱足球运动,并很早就显示出他超人的才华。
有一次,贝利参加了一场激烈的足球赛,累得喘不过气来。
休息时,贝利向小伙伴要了一支烟。他得意地吸起烟,嘴里吐出一缕缕淡淡的烟雾。贝利有点儿陶醉了,似乎刚才极度的疲劳也烟消云散了。
这一切,全被父亲看到了,父亲的眉头皱起了一个大疙瘩。
晚上,父亲坐在椅子上问贝利:“你今天抽烟了?”
“抽了。”贝利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事,红着脸,低下了头,准备接受父亲的训斥。
但是,父亲并没有发火。他从椅子上站起来,在屋里来来回回走了好半天,才平静地对贝利说:“孩子,你踢球有几分天资,也许将来会有出息。可惜,你现在要抽烟了,抽烟,会损坏身体,使你在比赛时发挥不出应有的水平。”
贝利的头低得更下了。父亲又语重心长地接着说:“作为父亲,我有责任教育你向好的方面努力,也有责任制止你的不良行为。但是,是向好的方向努力,还是向坏的方向滑去,做决定的是你自己。我只想问问你,你是愿意抽烟呢?还是愿意做个有出息的运动员呢?孩子,你该懂事了,自己选择吧!”说着,父亲还从口袋里掏出一迭钞票,递给贝利,并说道:“如果你不愿意做个有出息的运动员,执意要抽烟的话,这点钱就作为你抽烟的经费吧!”父亲说完便走了出去。
贝利望着父亲远去的背影,仔细回味着父亲那深沉而又恳切的话语,不由地哭了。他哭得好难过,过了好一阵,才止住哭声。贝利猛然醒悟了,他拿起桌上的钞票还给了父亲,并坚决地说:“爸爸,我再也不抽烟了,我一定要当个有出息的运动员。”
从此以后,贝利不但与烟无缘,还刻苦训练,球艺飞速提高。15岁参加桑托斯职业足球队,16岁进入巴西国家队,并为巴西队永久占有“女神杯”立下奇功。如今,贝利已成为拥有众多企业的富翁,但他仍然不抽烟。
“有所为,有所不为”是成就大事业的基本前提。一个人想要征服世界,首先要战胜自己。
把拥有钱当作快乐
《塔木德》中有一则有趣的故事,充分地刻画出犹太人对金钱的重视:某地有一位非常富有的犹太人,他快死的时候,把妻子叫到床前来一再叮咛道:“我快死了,在我一息尚存之前,你赶紧把我的全部财产变卖成现钞,抽出一部分钱买一条世界上最好的毛毯和一张床给我,剩下的现钞全部放在我的枕头边,待我死时一块儿同我装进棺材里,我要拥抱着现金到极乐世界去!”
妻子把全部财产变卖了之后,买了毯子和床,富翁躺在豪华无比的床上,裹着柔软的毛毯,凝视着枕边一大捆花花绿绿的现钞,脸上挂着一丝满足的微笑终于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妻子遵照遗言,把巨额的现钞和丈夫的遗体一同装入棺木。在送葬的途中,富翁的一位好朋友探知有巨额的现钞陪葬,便立刻启开棺盖,双手伸进去捧出一大捆现钞,点清数目,就从衣袋中抽出支票簿,开了一张与现钞同额的支票,放进棺木里,并且顺手拍拍老友的肩膀说道:“喂!老兄!换一张同额的支票给你,想您在九泉之下该会感到同样的满足吧!”
下面的这个故事,则是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犹太人“视钱如命”的态度:
有三名神父,分别是英国人、美国人及犹太人。三人一起参加一个讲座后,彼此交流起自己的工作状况。
美国神父问其他两位:“对于教堂奉献箱里信徒们所奉献出来的钱,你们都是怎么处理的?”
英国人一向比较保守,所以英国神父说:“为了公平,我会在地上画一条直线,然后把奉献箱里所有的钱,往天上一丢,落在地上直线右边的,是属于上帝的钱,作为教堂运作的经费;而落在直线左边的,则算是我的薪水,留下来让自己过生活。你们又是怎么处理的?”
美国神父秉持美国人的务实精神,生性也较为活泼坦率一些。他说:“哦,我也跟你差不多,我是在地上画个圆圈,当然,圆圈不能画得太大啦!然后把奉献箱的钱呢,往天上一丢,掉在圆圈里面的就奉献给上帝,而掉在圆圈外面的,就当作是我的私房钱啦。”
这时候,视钱如命的犹太神父忍不住开口了:“哪有那么多的麻烦,我根本不用画什么直线啦、圆圈的。我的方法很简单,只是直接把信徒奉献的钱往天上一丢,留在天上的,当然归上帝所有,至于掉在地上的,哈哈……就全归我了。”
在现代社会中,尽管许多人已认识到“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但他们在赚钱时仍然是犹抱琵琶半遮面,显得羞羞答答,仿佛大姑娘出嫁一般。甚至有的人认为“金钱乃身外之物”,过于追求会染上铜臭,绝不能做金钱的奴隶,要么就彻底钻入“钱眼”中。其实,问题就出在这里,正是因为许多人没有对钱的观念产生正确认识,才被那些朋友或碍于情面不好意思拒绝的相识骗苦了。
不妨看看2000多年前的犹太谚语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钱不是罪恶,也不是诅咒;钱会祝福人的。”
“钱会给予我们向神购买礼物的机会。”
“身体的所有部分都依靠心而生存,心则依赖钱包而生。”
犹太人的这些谚语中对钱则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不仅认为钱是人赖以生存的基础,而且认为钱会给人带来好运,并作为敬神的工具。这种情感曾和中世纪基督教认为的“钱是罪恶,甚至和钱打交道的人也是卑污的”大相径庭。当今社会的中国人究竟接受哪一种观点?
犹太人的长期经商传统,使他们必须珍视钱,因为尽管钱在别人那里只是媒介和手段,但在犹太商人眼里,钱则是每次商业活动的最终争取目标,也是衡量其成败的标准。
犹太人的长期流散,也使他们必须珍视钱。因为每当形势紧张,他们重新逃亡时,钱是最便于携带的东西,也是保障他们生存的关键。
犹太人的宗教异端身份,也使他们必须珍视钱,因为钱没有气味没有色彩,是犹太人在同其他宗教教徒打交道时唯一不具异端色彩的东西。犹太人逃亡者的身份,也使他们必须珍视钱,因为他们原来就是用钱才买下了在一个国家中的生存权利。犹太人缴纳的人头税和其他税种特别多,税额之重也是绝无仅有的。“犹太人若非自己在财政方面的实力,早就被消灭干净了。”
犹太人的四散分布,也使他们必须珍视钱,因为钱是他们彼此相互救援最方便的形式。
所以,钱对犹太人来说居于他们的生死之间的中心地位,具有“准神圣性质”:钱本来就为应付那些不测事件的发生而准备的,钱的存在意味着他们有办法对付这些不测事件;钱越多,发生这些事件的可能性就越小。
所以,犹太人赚钱除为了养家糊口外,还是为了安全的保障!至今在犹太人家庭中还有一种习惯,留给子女的财产至少不低于自己曾继承的财产,这种心愿在犹太商人家庭中更加强烈。
所有这一切表明,当其他民族还在憎恶钱时,犹太人已经完成了对钱的文化学而不是经济学划时代的超越:钱成为一种独立的并凌驾于其他尺度之上的尺度。于是,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发生于市场氛围之中,这样就使人基本上变成了陌生人,其交往的媒介只有钱。那么,人们相互之间关心的也就是对方的购买力,或者干脆说就是兜里能掏出多少钱!这就给每人的身价有了一个衡量的标准,有钱的人自然会身价百倍于囊中羞涩的人。自然经济条件下神的颐指气使自然就换成了市场经济中钱的颐指气使。于是,钱就代替了神,或者说钱就是神。这种观念为资本的积累和增殖起着重要的作用,犹太人自然就成了进军资本主义的先锋,成了操纵世界经济命脉的主要代表。
值得人们注意的是,犹太人在几千年的流亡和对钱的奋斗中,尽管几经血与火的洗礼却始终保持其坚韧不拔和乐观的本性,这种精神是超乎寻常的,是一种独特的犹太人的大将风度,也是犹太人之所以创造奇迹的重要原因之一。
欲望好像野草
《塔木德》认为,欲望好像野草,农田里只要留有空地它就生根滋长,繁殖下去。欲望就是如此,只要你心里留有欲望,它也会生根繁殖。欲望是无穷无尽的,但是你能满足的却微乎其微。
下面的这个故事生动地诠释了“欲望好像野草”的道理。
有一天早上,木拉那斯鲁丁往市场的方向走,心情很悲伤,一个朋友问他说:“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木拉那斯鲁丁说:“不要问我!我非常伤心、非常沮丧,我可能会哭。”
但是那个朋友坚持要问:“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们从来没有看过你那么悲伤,你曾经经历过很多困难,财务上的困难或其他困难,但是我们从来没有看过你那么悲伤、那么沮丧,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到底发生了什么?”
木拉那斯鲁丁说:“两个星期以前,我的一个舅舅死了,他留给我一百万。”
那个朋友说:“木拉那斯鲁丁,你疯了吗?如果你舅舅留一百万给你,你应该高兴才对,而不是悲伤。”
木拉那斯鲁丁说:“是的,的确应该如此,但是上个礼拜,我的另外一个舅舅过世了,他留两百万给我。”
那个人说:“你真的是完全疯掉了,你应该跳舞、欣喜和庆祝,因为没有理由不高兴!你是这个镇上最快乐的人!”
木拉那斯鲁丁说:“那个我知道,但是我已经没有舅舅了,那使我悲伤。”
当一个人成功,就是会有那样的事发生:当你已经不再有舅舅了,那么突然间就没有希望了。一个失败的人仍然在希望,他还可以希望,因为还有舅舅,那个可能性仍然存在。当你越成功,你就会越焦虑,因为那个成功将会把你的神经症带上来,那个成功将会把你的神经分裂显示给你,那就是为什么在美国比在其他任何国家有更多的精神分裂病患和疯子,因为美国在很多方面都成功了。
幸福是无法用金钱买到的。即使你有钱,也无法买到别人对你的尊敬、无条件的爱情、天赐的健康。
金钱能够买到舒适,促进个人自由,但一旦钻到钱眼里,金钱就会束缚个人的自由。令人沮丧的是,金钱的诱惑常常似乎与手头拥有的数目直接成正比例:你拥有越多,你越想要。正如亚里士多德对那些富人们所描写的那样:“他们生活的整个想法,是他们应该不断增加他们的金钱,或者无论如何不损失它”。尽管亚里斯多德不可能宽恕那些财富获得者,然而他没有完全谴责他们。“一个美好生活必不可缺的是财富数目,财富数目是没有限制的”,他警告,一旦你进入物质财富领域,很容易迷失你的方向。
如果你精打细算地安排自己的生活,那么很难相信,拥有200万英镑的人能够视他自己为穷人,更不可能陷入无法支付其开销的麻烦之中,但在富有者中,这并不罕见。
41岁的房地产开发商德里克说:“虽然我拥有超过200万英镑的财产,我感到压力很大,我不能在每年15万英镑的基本收入的基础上使收支相抵。我想也许我正在失控,我总是苦于奔波,但我还是错过了好多约会。当我不得不做决定时,我感到好像有人把他的拳头塞进了我的肠子里并不松手。午夜时,我会爬起床开始进行设计,我只是想让我平静下来。我无法睡觉。我无法停下来。然而我还是不能取得进步。”
很明显,在德里克看来,他所取得的一切都没什么意义,他真的相信,当他达到他的金融目标时,他将感觉像一位国王。金钱已成为他的自尊和支柱,一种对人的价值的替代之物。他意识到金钱本身绝不可能让他幸福,并且一直到他重新界定他的价值和他的优先考虑事项为止,德里克将继续在成功边缘摇摆不定,将他的家庭和他的健康置于危险之中。
迷恋金钱有多种表现方式,德里克只是体现出其中一些。然而,有一条把所有这些情况贯穿起来的共同的线索。在这一点,金钱作为美好生活的手段的价值消失了,金钱本身成了一种目的。当它被置于爱情、信任、家庭、健康和个人幸福之前时,它总是倾向于腐烂。金钱的价值越是超出它的实际市场价值,这种腐烂就能越深入地渗透。像索尔·贝娄在《洪堡的礼物》一书中所写的:“抓住金钱不放很难。这就像一块小冰块一样。你不可能刚刚成功获得它,然后就生活安逸……当你获得金钱时,你将经历一次质变。你不得不与内部的和外部的、可怕的力量竞争。这些力量也许产生不信任、妒忌、甚至对拥有更多的任何人的憎恨及对任何阻碍你发财的人的敌意。”
一心只想着钱的人,始终只是一个非常可怜的生物。
不要养成无限制地省钱存钱的坏习惯,这一点是每个聪明人都必须小心在意的。而且,对年轻人来说,生活过分节俭很可能养成贪婪的性格,在一个地方是美德的东西在另一个地方很可能变成邪恶。对金钱的崇拜——而不是金钱本身——是罪恶的渊源。对金钱的崇拜禁锢和压迫着人的灵魂,它关闭了通向慷慨大方地生活和行动的大门。